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婦女健康政策

* 婦女健康政策

相關檔案:
婦女健康政策-970305核定版.doc

前言篇
第一章 願景
聯合國第四屆婦女大會,提出了「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的原則 及12項行動綱領(1995),要求各國政府或社會不論是政策發展、研究、立法、資 源分配、方案的設計、執行及監測,都應該要有性別的觀點及性別平等的概念。 其後,WHO的「21世紀全民健康計畫」中提到「健康公平性」,將性別、種族 及貧窮等議題並列(1998)。而在2002年,更通過了性別健康政策,並成立了性別 暨婦女健康部(Department of Gender and Women,s Health, GWH),促進全世界各 國認識與關注社會、文化、心理與生理對於女性健康的影響。
鑑於我國於2000年制定的婦女健康政策雖以生命週期為主軸,但並未以女性為主 體,偏重醫療輕忽保健,以生育健康為主,缺乏性別意識,過度醫療化,缺少女 性健康與醫療問題相關研究及長期性需求研究,且政策制訂由上而下威權主導式 的政策擬定模式,無女性參與,嚴重忽略女性健康的整體需求,而醫療體系中的 性別盲,也影響台灣女性的健康品質。
新版婦女健康政策為呼應聯合國的性別主流化及世界衛生組織重視之健康平等理 念,秉持「婦女健康政策綱領」之原則與「渥太華憲章」健康促進五大行動綱領 ,政策制訂指導原則為:「切合婦女的需要、婦女與社區的參與及充權、強調男 性的責任與參與、初級照護優先、健康公平性、跨部門的整合性策略等」,積極 消除過去健康服務中之以父權觀點看待女性健康問題、重治療輕預防及性別偏差 等現象,並將性別分析與性別平等議題納入提供健康服務與照護體系的主流;除 此之外,也重視暴力、隔離、忽視與偏見在婦女身心所造成的健康問題,以期能 弭平傳統社會對婦女的性別歧視與性別偏差所造成的健康不平等,並落實兩性平 等參與及共治共決基本理念。
本政策撰寫架構分為十五章,願景、建構性別主流化的健康政策等2章係屬前言 篇,而建構健康的生活環境、提升並維護女性心理健康、促進女性健康體能、促 進飲食健康、建立兩性健康正確體型意識等5章與健康促進有關;另促進女性性 健康、促進經期健康、維護女性生育健康權益3章則與生殖健康相關;此外,促 進女性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維護女性的職場健康權益、降低重要慢性疾病對女性 健康的威脅、降低癌症對女性健康的威脅、消弭暴力對於女性身心的威脅5章則 屬疾病及照護議題。每章第一節為現況分析和問題,第二節為目標,第三節為達 成目標之策略與行動;目標係以三段五級(初段預防的健康促進與特殊保護、次 段預防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末段預防的減少殘障與復健)為原則,而策略與行 動則根據「渥太華憲章」健康促進五大行動綱領:(一)訂定健康的公共政策(二) 創造有利健康的支持環境 (三)強化社區行動 (四)發展個人技巧 (五)調整健康服務 的方向來作為訂定考量。
章節之安排係參考他國婦女健康政策的架構及依據行政院婦權會婦女政策綱領而 產生。綱領中婦女健康與醫療之政策內涵為:(一)制定具性別意識之健康政策, 建立有性別意識的醫學倫理與醫學教育。(二)強化性教育,提昇女性身體及性自 主體,避免性病及非自主之懷孕。(三)健康決策機制中應考量性別的平衡性。(四 )落實對婦女友善的醫療環境,並充分尊重女性的就醫權益及其自主性。(五)全民 健康保險制度之決策及資源分配,應力求地區、階級、族群及性別的平衡。(六) 從事具性別意識的女性健康及疾病研究。(七)檢視並改善女性健康過度醫療化的 現象。(八)肯定女性對促進及維護健康之貢獻,對家庭及職場的女性照顧者提供 充分的資源及報酬。
政策期程訂為民國97年至100年,屆時將以這4年的實施經驗與成效,檢視修訂下 一期程的婦女健康政策,以確保政策隨著時代趨勢不斷進步。

第二章 建構性別主流化的健康政策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健康的危險因子及疾病預防行為在男性與女性間 有不同的因素及模式。以衛生署公布之2003年十大死因性別分析資料顯示,男性 與女性的死亡原因順位不盡相同,故疾病防治政策之重點亦應男女有別。WHO 於「21世紀全民健康計畫」(1998)中提到「健康公平性」,其中將性別及種族、 貧窮等議題並列。而在2002年,更通過了性別健康政策,並成立了性別暨婦女健 康部(Department of Gender, Women and Health, GWH),GWH並針對多種疾病包 括肺癌、肺結核、心理健康、冠心病及生殖健康與權利議題進行性別分析,並出 版手冊提供性別觀點的分析結果與建議。台灣目前的健康資訊及疾病研究,以全 民資料為主,較無針對性別進行分析,致政策規劃時,無法針對性別的差異性進 行有效的疾病防治及健康促進推動工作,使得成效事倍功半,浪費資源。為提供 有效防治疾病與提供不同性別之衛生需求,因此需積極建置以性別區隔的統計資 料,並加強女性健康相關之研究及進行不同性別的影響因子。
第二節 目標
一、確保健康決策機制中的性別主流化。
二、強化具性別觀點的健康資訊及研究。
三、發展具性別意識的醫學及公共衛生教育。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確保健康決策機制中的性別主流化
一、持續推動衛生機關性別意識培力及組識再教育。
二、建立在制訂方案、計畫、政策、立法時之性別影響評估機制。
三、確保各性別及民間團體代表參與健康決策機制之機會:
(一) 落實行政院衛生署所屬諮詢委員會(小組)委員任一性別比例達三分之 一以上。
(二) 行政院衛生署所屬諮詢委員會(小組)委員之遴選,以具性別意識為優 先。
(三) 鼓勵地方衛生機關設置女性健康相關諮詢委員會(小組),及落實所屬 決策單位與諮詢委員會(小組)委員任一性別比例達三分之一以上。
目標二、強化具性別觀點的健康資訊及研究
一、提升醫療科技研究者的性別意識。
二、建立關於女性健康資料庫,充實基礎醫學性別研究。
三、增加性別健康不平等之研究:
(一) 增加女性健康議題研究,尤其是健康弱勢群體需求之研究。
(二) 針對疾病死亡率或疾病危險因子在性別上有差異之疾病進行性別研究。
(三) 推動與鼓勵公共衛生、流行病學及醫務管理之研究,加強性別研究資料 。
四、推動政府委託/補助之健康研究進行性別分析:
(一) 收集國內外資料,瞭解那些健康議題需要進行性別分析,並協助各局處 配合辦理相關研究。
(二) 需進行性別分析之研究計畫,招標書需註明成果報告需列出性別分析結 果,並於關鍵字加入「性別」以利查詢。
(三) 提供有性別分析之研究結果於衛生署女性健康資料庫。
五、落實公衛相關統計均有性別敏感度之數據:
(一) 建構性別統計資料網頁,逐年完成女性健康資料庫。
(二) 全民健康保險相關統計及品質指標均有性別敏感度之數據。
目標三、發展具性別意識的醫學及公共衛生教育
一、增訂醫事人員及公衛人員養成教育之性別課程,並辦理相關師資培訓及教材 編纂。
二、增訂醫事人員及公衛人員在職教育之性別課程:
(一) 於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之師資培訓中,安排具有性別意識之醫學倫理訓 練課程,以使醫師在一般醫學觀念下,接受全人、基本性、一般性及整合性之醫 學基本訓練。
(二) 明定醫事人員之繼續教育訓練課程中應包括「性別意識課程」。
(三) 加強公衛人員繼續教育相關規定,明定公衛人員之繼續教育訓練課程中 應包括「性別意識課程」。
第三章 建構健康的生活環境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環境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但卻常被忽略。而環境對女性健康的影響性是大於 男性,但卻又被低估的。
關於環境與健康和女性與健康的資料很多,但是關於環境與女性健康的資料卻是 相當少。UN和WHO提出應該鼓勵大量關於環境與女性健康的研究,據此以營造 健康的生活環境。美國的環境健康科學學會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影響疾病的環境因 素,特別是好發於女性和女性特有的疾病。在累積諸多實證研究的資訊後,已從 單純的治療處理疾病,轉為針對所有年齡層女性的「告知性預防保健」新紀元。 國內過去關於環境用藥危害、藥物危害、藥物濫用及菸害防治等議題,並不具有 性別的視野,對女性的問題及處置較為忽略,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女性於生 活上面臨此問題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此唯有透過各部會間加強合作,才能全面 健康的生活環境。
一、環境用藥危害
近年來國際上對於毒性化學物質的管理日趨重視,加強環境荷爾蒙的防制工作成 為邁入21世紀重要的環境議題。環境荷爾蒙對女性的影響甚劇於男性,因其化學 結構類似荷爾蒙,經由食物鏈進入生物體內後,干擾原有荷爾蒙作用,包括生長 激素、性激素和代謝機能,在女性方面,會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 瘤、性早熟、骨質疏鬆症、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流產的發生,不但使暴露者健康 受損,更經由胎盤和母乳將毒素傳遞給下一代。女性除了是家庭內主要的清潔工 作者,清潔服務產業也以女性勞工為主,因此成了清潔劑、殺蟲劑、農藥等環境 有毒化學物質的主要使用者,故對影響女性健康之層面亟需優先考慮,其中需加 強關注環境用藥之危害防範及安全管理,因此環境用藥對女性健康之影響、安全 管理及災害防範應加強評估及把關。
二、藥物危害
國內藥物安全監視制度已實施多年,但並未進行藥物使用與藥物影響之性別差異 研究。過去對女性用藥安全的關注,僅限於懷孕與哺乳女性的用藥限制。雖然藥 物臨床試驗都已含括男女兩性樣本,但並未對藥物不良反應進行性別分析,女性 在育齡期複雜的荷爾蒙變化,是否會受到藥物作用而產生不良影響,是缺乏研究 探討的。此外,藥物使用行為(包括處方用藥和非處方用藥)是否存在性別差異 、年齡差異和地區性差異,也是缺乏資料的。藥師的訓練養成如缺乏性別敏感度 ,對於女性經常使用止痛、安眠、鎮靜等與心理衛生有關的藥物,便無法提供適 切的諮詢與衛教。
三、藥物濫用
全球女性藥物濫用比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過去研究顯示藥物濫用的現象以男性 居多,因而對女性藥物濫用議題的探討較為不足。依民國94年全國性藥物濫用調 查顯示:台灣地區12-64歲族群中,非法藥物使用盛行率為1.2%,其中女性占26.5 %。藥物濫用會對女性造成生育力受損且女性用藥者的成癮行為更造成如兒童被 忽視或虐待、懷孕等問題、愛滋或性病的感染等高危險行為。
藥物濫用行為是具性別差異的,兩性使用非法藥物種類不同、成癮行為的形成機 制不同。研究顯示女性用藥者易受到配偶或伴侶用藥的行為所強烈影響,同時更 容易因其生活挫折之壓力、消極情緒或體重控制如減肥等適應問題所影響。另有 研究指出藥物濫用與愛滋病之相關性,女性為男性的二倍。過去因為藥物濫用者 多為男性,因此戒治和防制模式多為男性而設計,對於女性形成藥物濫用行為的 相關資訊是缺乏的。女性非法用藥防制工昨除加強藥物濫用危害的認知之外,更 應培養自我肯定的決斷力,以拒絕其周遭吸毒同伴或配偶的邀約及影響,以及心 理健康自我效能的提升。
四、菸害
女性吸菸率遠低於男性,且低於10%,卻成為二十一世紀初各國關切的菸害防治 重點,係因男性吸菸率在菸害防制政策介入下已有下降之趨勢,但女性卻緩慢上 升的趨勢。文獻和調查研究亦顯示,不論在吸菸率或戒菸率的比例上、吸菸對生 理及心理的影響、吸菸行為的社會意義,以及影響吸菸或戒菸的因素等方面皆是 有性別差異的,但國內過去有關吸菸的研究,多以男性為對象進行。
造成女性吸菸率上升的原因,除了因為情緒不適問題外,社會層次的因素,包括 社會文化價值對女性吸菸接受度的改變,女性吸菸的形象從不良女性轉變為新都 會女子的新形象,而吸菸女性也以這樣的形象為邁向目標,這樣的過程主要導因 於菸商鎖定女性為行銷對象的策略廣告及媒體的推動,這是掉入另一種新的父權 凝視,反而和女性意識提高的關連性不大。瑞典政府為此採行立法及針對女性研 擬防制策略,有效地降低了女性吸菸率。
另一方面,女性常遭受到二手菸危害,造成與吸菸者有相同健康問題發生。女性 吸菸除與男性一般,增加罹患癌症、心臟病、中風、慢性阻塞性肺炎及其他致死 性疾病等疾病外,尚可能引發子宮頸癌、月經週期不順、無經症或提早停經、自 然性流產、子宮外孕、低體重兒、高週產期死亡率及胎兒發展遲緩、不孕等女性 特有的健康問題。
因為吸菸原因與男性不同,因此以男性為對象所發展的戒治和防制計畫無法受惠 於女性。國外的研究發現,女性要比男性更難戒菸,並且比較容易在戒菸後較快 復發。美國各年齡層次的女性都比男性顯著地有較低戒菸率。不論長期或短期, 女性戒菸比男性感受到較多困難。台灣比較缺少關於女性戒菸的實證研究,部分 研究指出女性對淡菸的迷思(以為尼古丁少,對健康危害小),怕體重增加、發 胖而不敢戒菸,甚至吸菸當作體重控制,是女性難以戒菸的原因。此外,現行的 無菸職場計畫,並未以女性勞工吸菸率最高三個行業為重點職場--不動產及租賃 業(12.5%)、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9.9%)及其他服務業(6.7%)。家 庭與職場二手菸問題,因未能從性別意識著手,成效亦差。爰此,規劃具性別主 流化概念的策略,以降低吸菸與二手菸對女性健康的危害至為重要。
第二節 目標
一、防止環境化學用藥對女性健康之危害。
二、積極建構女性安全的用藥環境。
三、減少藥物之濫用及對女性之危害。
四、減少菸品對女性健康之危害。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防止環境化學用藥對女性健康之危害
一、強化女性環境化學用藥的安全政策:
(一) 加強毒性化學物質對女性健康危害影響評估。
(二) 減少環境化學用藥的使用,以降低對女性健康的危害
(三) 推動商品明確標示環境化學用藥對女性生理及生殖健康之影響。
二、建置社區女性監督與倡導環境用藥安全之機制:
(一) 鼓勵社區女性共同參與及監督市售偽、禁、劣質環境用藥。
三、加強女性對環境用藥安全性之知能:
(一) 將環境化學用藥安全對於女性健康的影響融入各式教育課程中。
(二) 教導女性防範可能由其他家人自職場中所帶來的危害物質。
目標二、積極建構女性安全的用藥環境
一、強化女性用藥安全的政策:
(一) 加強用藥分的性別分析研究:
1. 女性用藥特異性分析研究。
2. 一般藥物在女性用藥的差異性研究,例如鎮靜安眠類藥物。
3. 加強中藥及中成藥對女性健康的影響。
4. 研究臨床試驗、不良反應通報及監視之藥物,對性別差異分析。
(二) 落實不法藥物化粧品與違規廣告之稽查與管理。
二、積極建構女性良好的用藥環境:
(一) 結合社區資源,監督與倡導女性用藥之安全,並減少社區對女性進行不當或 違規藥品之行銷。
(二) 避免不當之另類療法透過社區網絡對女性進行行銷。
(三) 加強用藥安全的標示及對女性健康之影響。
三、加強女性對用藥安全性之知能:
(一) 提供女性常用藥(鎮定、安眠、止痛)及特殊用藥(荷爾蒙等)之安全用藥資 訊及教育。
(二) 提供女性於生理期或懷孕、哺乳期之用藥安全資訊。
目標三、減少藥物濫用對女性之危害
一、加強對國內女性藥物濫用之研究:
(一) 了解不同年齡與生命週期女性藥物濫用的特殊性與差異性。
(二) 從社會、經濟、治安等各層面去探討對女性藥物濫用之影響。
(三) 分析男、女性別與非法藥物使用盛行率之差異性,並瞭解兩性對藥物濫 用的比例,降低藥物濫用情形。
二、積極建構具性別差異性的藥品濫用防制工作:
(一) 加強對女性可近性高的藥物濫用危害認知多元化管道之宣導。
(二) 發展與提供適合女性之多樣化藥物濫用防制宣導教材。
(三) 加強校園藥物濫用防制工作者對男女學生用藥類型與處置之知能。
三、加強女性對藥品濫用防制之知能:
(一) 加強女性拒絕藥品濫用的技能。
(二) 加強女性了解藥品濫用對身心健康之危害。
(三) 提供高風險女性身心健康之生活調適技能,以避免藥物濫用。(高危險 女性藥物濫用之防制,依行政院毒品危害防制會報分工,涉及教育部(學生)、行 政院新聞局(宣導)、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青少年)、內政部(民間團體及社區)、 國防部(軍人)、法務部(監所受刑人、更生人)、交通部(道路安全)、行政院海岸巡 防署(偷渡)、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及外勞)、行政院衛生署醫事處等各部會權 責。)
四、提供女性可近性高之藥物濫用戒治服務:
(一) 進行現有戒治模式之性別影響評估。
(二) 比較各種戒治模式對女性成癮者的成效評估。
(三) 發展合適女性戒治模式之評估。
(四) 給予戒治服務提供者性別敏感度訓練。
目標四、減少菸品對女性健康之危害
一、訂定女性菸害防制議題的公共政策:
(一) 女性參與國家及社區菸害防制決策機制。
(二) 女性菸害防制議題納入跨部門、部會的政策。
(三) 提供女性菸害防制特定預算經費或比例。
二、強化社區女性菸害防制行動力:
(一) 獎勵與激勵女性參與菸害防制團隊(包含專家學者、健康專業及社區人 士)。
(二) 獎勵及補助具性別觀點之社區菸害防制計畫與活動。
(三) 提供女性使用社區資源與作決策機會,進行拒菸行動。
三、提高各年齡層女性拒菸自我效能及獲得菸癮戒治服務:
(一) 加強女性預防吸菸、拒吸二手菸及保護家人胎兒避免菸害之認知與技能 。
(二) 發展與提供適合不同生命週期女性的健康促進教材。
(三) 發展與提供適合女性多元之戒菸服務與模式。
(四) 加強戒菸服務者的性別敏感度訓練與優質服務技能。
四、擴大建置無菸校園、職場、家庭及社區等支持環境:
(一) 鼓勵不同場域建置各式無菸支持環境。
(二) 加強地方稽查落實菸害防制法指導作業。
(三) 提供便利性及時性的菸害申訴專線管道。
五、建置具性別觀點之研究統計與監測系統:
(一) 了解不同年齡層與生命週期女性吸菸率之現況分析及因素探討。
(二) 探討吸菸對女性健康、家庭、社會、經濟等各層面之影響。
(三) 發展女性預防吸菸、菸癮戒治、拒吸二手菸的需求研究。
第四章 提升並維護女性心理健康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依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是指身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健全狀態,不只是消 極的沒有疾病,而心理健康則是指個人在思想、行為、感受上都能適度的協調, 能與人相處、接納自己,並且適應社會生活。心理疾病就像身體疾病一樣,有非 常多種,不同的心理疾病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常見的症狀有情緒不穩、缺乏自 信心、否定自我、不能接受挫折、自覺不如人、猜疑他人、遠離團體生活、與他 人相處及溝通有困難,或是對社會不滿等,其結果常會造成個人社會適應困難, 自我控制力減退,甚至可能做出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的行為。
隨著社會經濟與醫療科技的演進,國人對身體保健的觀念雖多所提升,卻往往忽 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現代女性更因基於多重角色的扮演及社會建構的性別角色 關係,導致其在家庭社會壓力下,先照顧他人而忽略自己的健康,結果則因承受 過多、過重壓力,自律神經及內分泌系統出現機能失調,產生各種身心疾病。依 本署統計,1998年至2004年之精神疾病患者各年齡層人數,其中25至44歲年齡層 女性,共有11項精神疾病之統計數字,所佔有人數比例最高。惟在整體醫學發展 上,女性健康醫療部分,多著重在婦女生殖系統方面的改善,並未針對女性因懷 孕、生產、月經及更年期之生物性別差異,而對女性心理健康提出有效介入方案 。
一、不同生命週期女性的心理健康需求
以正值青春期階段之青少女為例,面臨身體功能、認知模式、生活重大事件和人 際關係等眾多方面的劇烈變化,以及不當社會文化價值對女性的要求與塑造,導 致其自我價值低落、兩性關係自我認同的貶抑,盲目追求金錢及物質之慾求,因 此須重視其特殊之生理及心理需要,並破除社會文化不當的性別價值,增進青少 女處理情緒、兩性關係的能力,達到自我悅納、主動破除性別迷思。此外,部分 精神疾病好發於青春期,故需要透過多元管道提供相關資訊與諮詢服務之協助, 以避免延誤其治療時機。
育齡女性因婚姻與生育的選擇不同,而承受不同的社會壓力,此外,亦須面對職 場、家庭與社會角色的過度期待,但心理支持系統卻相對薄弱,且多著重於育有 子女之女性的親子教育,而忽略女性自身及其他屬性的女性,例如單親、單身、 不婚、不育、異國婚姻之女性的心理健康需求。
當今中年女性的角色與功能,部分隨著子女求學或結婚的離家進入「空巢期」, 部分也面對子女不婚或失婚的情況,無法卸下傳統母職的角色,此外,照顧年長 親人與孫子女的「三明治」雙重照顧者角色;且其健康狀況亦開始出現慢性疾病 問題,若忌諱就醫或動輒被醫界或家人歸咎個人因素,勢將延誤治療或引起其嚴 重的焦慮與恐慌。
在現實生活中,老年女性除了面臨「父權」社會對女性的限制、歧視,也同時面 臨社會重視年輕人壓抑老年人的趨向。因此在性別歧視和年齡歧視的雙重壓力下 ,老年女性較一般女性或是老年男性受到更多不平等的待遇和限制,都會影響其 身心健康,此外,不少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失眠等,皆需要心理健康的 調適,也長期被忽視。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有賴於更多的社會參與機會及經濟支 持,故須建構社會資源網絡及提供較佳的經濟支持。
二、女性憂鬱與自殺
世界衛生組織已預估至2020年,憂鬱症將名列引起人類失能與早夭的第二疾病。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以DALY(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估算全球性 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其成果顯示憂鬱症佔所有疾病負擔的第4 位,並且是居所有非致死性疾病負擔的第1位,甚至預測在2020年憂鬱症將躍居 疾病負擔的第2位。而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年的社區調查結果顯示,台灣 憂鬱症的盛行率則為女性10.9%、男性6.9%,但是憂鬱症就診率偏低,只有2.3% ,其實憂鬱症若不治療,常常會惡化失能甚至釀成自殺
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於男性的現象,並非單一因素所造成,而係整體社會、心理 、生理多種條件互動下的結果。現行有關憂鬱症病因之研究結果顯示,女性憂鬱 症的發作期較長、較易慢性化、復發率較高,與女性社會角色的慢性壓力、心理 調適難題有關。然而,這並不代表女性具有性別決定的不良體質或易病性,而是 反映女性在社會環境中確實承受了許多的壓力,也缺乏適當的管道可以抒發、宣 洩。
而性別上的弱勢,一樣反映在自殺意圖上,根據醫學報導,憂鬱症個案若未能積 極治療,往往會造成其病情惡化失能甚至釀成自殺,以國內2006年自殺死亡數 4,406人加以統計分析:男性自殺死亡數為女性死亡數之2.3倍。台灣女性的「自 殺意圖」或「企圖自殺」則明顯高於男性,依衛生署自殺防制通報系統統計資料 顯示:2006年共計通報19,192人次,女性自殺通報人次為男性2倍。
女性自殺意圖高,係因一般多數女性其資源、權力較為有限,在毫無管道抒發情 緒和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容易因為感到絕望而以自殺為手段,尋求報復或求救。 因此,社區支持網絡的建構並提供適當專業治療,為當今促進女性心理健康十分 重要的課題。
第二節 目標
一、促進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的心理健康。
二、建立具性別敏感度的心理健康服務。
三、提升具有性別意識的心理健康照護品質。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促進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的心理健康
一、建立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的心理健康政策:
(一) 增加女性心理健康議題之研究,及疾病死亡率或疾病危險因子之性別差異分 析研究,以訂定符合女性各個生命階段所需的心理健康計畫。
二、針對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之心理健康促進,建立不同模式之跨部會合作 機制:
(一) 在各項健康促進活動中,加入具性別敏感度之心理健康促進議題。
三、整合公私部門資源,創造支持性環境,支持女性社區心理健康活動。
四、結合社區資源,推動社區培力、自我察覺、自主權以及自決,並透過參與式 民主方式,使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能採取有益心理健康的行動及生活方式。
五、經由宣導、培訓、傳播健康知識,以培養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的心理健 康行為。
目標二、建立具性別敏感度的心理健康服務
一、提升心理健康服務人員之性別意識,以提供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為中心 之全方位照護。
二、建立具性別敏感度之心理健康篩檢指標。
三、在各項健康檢查中,加入具性別敏感度之心理評估檢查。
四、落實社區健康生活營造,提供女性居家、社區、職場等場域之心理諮商與協 助。
五、經由衛生教育與資訊傳播,幫助女性學習人生各階段自我心理健康照護知能 。
目標三、提升具有性別意識的心理健康照護品質
一、提供具性別意識之連續性精神照護服務網絡:
(一) 建置具性別友善之社區個案管理追蹤照護服務方案。
(二) 加強精神醫療及心理衛生服務人員性別教育訓練,以提供適切之轉介及照護 服務。
(三) 強化整合性心理衛生服務方案,提升女性心理健康服務品質。
二、破除社會文化與社區對女性精神疾病患者之污名。
三、建立女性病患及家屬參與精神醫療過程與決策的機制。
第五章 促進女性健康體能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近代人類生活型態轉變,各種便利的科技產品使人類的生活,從過去的動態生活 漸漸轉變為靜態生活,但隨之而來的是影響國人生活品質、增加社會負擔的慢性 疾病。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台灣地區女性的主要死因,以惡 性腫瘤高居第一位,而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心臟疾病、腎炎(含腎徵候群及腎 性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等分佔第二、三、四、五、八、十位,慢 性病即佔了七種。而依據國外相關資料顯示,缺乏運動是心臟血管疾病和中風的 主要危險因子,這些慢性病危險因子,除了會剝奪個人的健康,還會造成國家經 濟的負擔。
目前在台灣社會依舊存在著兩性角色差異及女性不適合運動之刻板觀念,因而直 接或間接阻礙婦女參與運動意願,其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一、心理因素
男女性參與運動的共同主要動機包括促進健康和外表、娛樂、社交、紓解壓力與 自我滿足,而婦女的社交與紓解壓力之動機較男性更為強烈,男性則以增進體能 和健康為主。動機可能會影響參與運動的種類,參與團隊型運動者的主要動機可 能在於興趣、樂趣和社交,而參與個人型的運動計畫者的主要動機可能在於改善 身體外觀。
影響女性參與運動的最大心理因素是自我效能,即對自己有能力在各種情況下仍 然能克服障礙,保持身體活動習慣的信心程度。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從事運 動的準備程度,準備程度高者較容易從事運動並維持此習慣。
二、社會因素
社會支持是決定女性從事運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家庭的支持。結婚後的女性從 事劇烈運動的比率較同年齡但未婚者為低,而當母親後從事運動的比率也較懷孕 前降低,顯示家庭的責任很可能佔據了女性從事運動的時間,其他研究也指出, 女性自認為限制參與運動的最大原因之一是缺乏時間。其他對女性參與運動有顯 著影響的支持者包括多數人的意見、固定的醫師、配偶及父母。
國內的研究也顯示,缺乏時間是已婚女性從事休閒性身體活動的最大障礙,而且 對於職業女性與家庭主婦都是如此,顯示家庭責任佔據了大部分已婚女性從事運 動的時間。56%以上的26-55歲已婚女性認為缺乏時間與家庭責任繁重限制了運 動的參與,此比率在56歲以上的族群則降低至38.9%,但此族群又因為體能狀況 不適合(76.9%)而限制了運動的參與。教育程度較低的女性,有較高的比率認為 相關資訊不足、缺乏相關技能、家庭責任繁重限制了運動的參與,而家庭收入較 低的女性,也有較高比率認為缺乏金錢、交通工具和相關技能限制了身體活動的 參與。
有同伴一起從事運動,以及可以獲得社會與人際關係的互動,是提升女性從事運 動意願的主要原因。李青松也指出,社會期許女性將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投注於家 庭,也限制了女性參與運動的機會和時間,此情形在農村較城市更為嚴重,造成 農村女性的休閒網路多侷限於配偶、子女或住家附近的友人,限制農村女性參與 休閒性身體活動。
三、環境因素
場所的便利性與安全性也是影響女性參與運動的重要因素,可供走路、跑步或騎 腳踏車,不受交通干擾且容易到達的場所,可以提高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參與 運動的意願,也讓忙碌的女性可以節省參與運動的障礙之一。國內的研究亦指出 ,擔心環境不安全與場地設施不足是限制女性參與運動的主要因素。從事運動的 地點不方便也是限制老年人參與運動的主要原因之ㄧ,此情形鄉村較城市嚴重。 張俊彥與趙芝良指出,超過50%台灣地區女性對社區公園、運動場所和海上活動 等身體活動設施認為有需要,而且鄉村女性的需求較城市為高。
另一方面,在兒童時期所採取的行為常常會持續到成人時期,青少年在逐漸成長 的過程中特別容易轉變成坐式生活型態。因此,鼓勵推廣青少女參與身體活動是 相當重要的。在國內青少年從事規律身體活動的比率也不高,且在許多研究也顯 示青少女參與程度明顯低於男性。普遍來說,青少男比起相同年齡的青少女有較 高比率的身體活動與運動參與,這樣的性別差異為社會一般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 不鼓勵青少女參與身體活動與運動,同時也給予其較少的活動指導與參與機會。 青少女因為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對於參與身體活動與運動的低自信心, 低自信心又會影響青少女規避身體活動與運動的情境,進而減少參與。
而在靜態工作者方面,近年來國人從事規律性健康體能活動人口比例偏低,依據 衛生署2001年4月針對全國30歲以上民眾所進行之「國人運動習慣調查」中發現 ,台灣地區有61.3﹪民眾沒有規律運動習慣,且其中20.8﹪的民眾都是屬於過胖 的體質;在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年對「台灣地區15歲以上國人的運動習慣調查 」統計資料發現,「日常活動或工作為不秏體力的人,其平常沒有在運動」的男 性佔35.5%,女性佔42.5%,而平常有從事運動者中,約1/3的人每週運動次數少 於3次,且64.8%的男性與72.8%的女性並未運動到會喘的程度;另在衛生署國民 健康局2004委託「台灣18至65歲國民之身體活動盛行率」調查發現,國人26-45 歲工作人口活動不足的情形相當嚴重,每天久坐不動的時間平均高達七小時。這 些研究結果顯示,靜態工作者中未從事規律運動的人口仍多,且從事運動者之運 動次數及強度也不足。
在我國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於2002年以17,272位勞工為研究對象,調查發 現每週運動達到3次,每次心跳達到130次/分以上的男性只有13.5%,女性更只有 7.9%,平均僅達10.7%。另在衛生署針對就業人口生活習慣的研究顯示,超過70 %的男性及80%的女性現場人員受試者運動量不足或不運動,而較為靜態的男女 業務人員運動量不足或不運動者各佔60%及70%以上,這顯示了兩個問題,第一 是現代上班族傾向於把勞動當成運動,工作時間的勞累成為無力再從事運動的理 由;第二是即使業務工作人員不運動的比例雖然較現場人員為低,但是仍然佔有 相當高的比例,顯示靜態工作者參與運動的人口仍然偏低。因此,改善靜態工作 者的生活型態及由企業組織提供便利性的身體活動設施,有助於推廣正確的身體 活動概念,促進靜態工作者的健康。
綜而觀之,隨著時代的演變與需求,鼓勵女性參與運動,已成為全球性的風潮。 運動不僅有助女性個人健康與生活滿意度的提昇,更是整體社會民主與對女性人 權保障的表現。國內雖依循先進國家的腳步,逐漸重視女性的需求,鼓勵其從事 較積極的休閒活動,然而囿於傳統及現實等多重因素,國內女性參與運動的情形 並未如先進國家普及。因此,在我國學校體育課程設計,可以調整以往過度重視 競技運動項目學習的偏態考量,重視青少女活動的需求及多樣化運動的興趣,以 培養青少女從事規律運動的習慣,使身體活動能持續到成人時期的場域;靜態工 作者,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待在工作場所,所以由工作機構所主導的女性健康促 進策略,提供誘因讓靜態工作者參與更多的身體活動,就可獲得相當的效果;在 社區中增加女性對於運動的知識、提升自我效能以及協助時間的安排等,有助於 解決女性參與運動的障礙。
基此,推展女性健康體能,鼓勵女性從事規律的健康運動習慣,以提升我國女性 的健康體能狀況,並進而減少許多慢性病的罹患機率,對於提升女性健康、降低 醫療支出與社會成本,都有極大的幫助。
第二節 目標
一、促進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的體能健康。
二、建立具性別敏感度的體能活動環境。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促進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的體能健康
一、具性別意識之健康體能公共政策(政策):
(一) 進行女性及青少女參與體能健康相關之需求與實證研究。
(二) 蒐集動靜態職業女性體能需求與方案發展。
(三) 進行特殊處境女性,如孕婦、產婦、慢性病患者,健康體能需求研究與發展 方案。
(四) 推動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的女性及工作者之體能計畫。
二、增進女性健康體能的知能(社會參與、個人技巧):
(一) 鼓勵各界辦理「體能活動與性別意識」研習,宣導兩性平權,提高女性運動 及體能活動參與之權利。
(二) 提供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正確健康體能的資訊。
(三) 培養女性幼童參與無性別區隔體能活動的習慣。
三、提供具性別敏感度的健康體能活動(健康服務):
(一) 建立將「性別課程」納入體能活動教學與訓練人員在學與在職課程中。
(二) 瞭解目前女性運動員之訓練內涵是否合乎其健康發展需求,以建立身心平衡 、無騷擾與歧視之女性運動員培訓環境。
(三) 提供青少女、孕產婦及職業婦女等可及性、可近性與多樣化的體能活動。
(四) 鼓勵社區與職場提供女性健康體能活動及諮詢之服務。
目標二、建立具性別敏感度的體能活動環境
一、建構健康體能對女性之支持性環境(環境):
(一) 營造職場提供女性勞工具可近性與可及性之健康體能環境,如相關硬體設備 、調整彈性上班時間及獎勵誘因等配套措施,以鼓勵女性參與身體活動。
(二) 拓展社區安全運動空間,以增進女性活動之可近性,如鼓勵學校等機構,開 放社區現有活動空間。
(三) 倡導規劃興設縣市及學校運動場館與運動設施時,應考量女性使用之需要, 以保障女性運動之權利。
二、改善社會文化對女性運動的刻板印象(社會參與):
(一) 去除社會對性別區隔體能活動的刻板印象。
(二) 針對國中小體育課程綱要及教科書內容進行性別觀點檢視工作。
(三) 透過大眾媒體宣導運動對女性的幫助,提升女性從事體能活動之自我效能。
(四)透過媒體宣導運動「性別平等」觀念。
第六章 促進飲食健康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國人的營養需求受到性別、年齡、個人體型、工作活動量之影響,同時也因時代 背景、社會經濟環境、食物可獲性、風俗習慣、文化變遷,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營 養的需求及飲食的攝取。
民國1993-199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則顯示,男性肥胖盛行率 為10%,女性肥胖盛行率則高達13%;在營養素攝取方面,國人之蛋白質攝取量 、脂肪攝取量佔總熱量之百分比過高,醣類攝取量佔總熱量之百分比則過低,另 女性鐵質的平均攝取量不及建議量;在飲食型態方面,國人有肉類攝取過多,而 主食類、水果、奶製品攝取不足的情況。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國人飲食中纖維、 水果、鈣質攝取不足以及脂肪攝取過多,與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 鬆症、癌症等慢性疾病有密切關係,更有35%之癌症發生與飲食關係密切,因此 ,建立女性正確健康飲食觀念、養成正確的健康飲食習慣,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飲食多樣化且營養均衡,使女性得以維持健康體位、預防癌症及慢性病之發生 。
而在青春期是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青春期若營養不足、體重過輕,會影響學習 、發育,必須要特別注意食物攝取的種類要廣泛、份量要足夠,以使身體正常生 長發育,女性尤其需要足夠的鈣、鐵,青少女因每個月的經血會有鐵質損失,加 上生長期間肌肉及血液量增加,更需注意鐵質的攝取。然而在青春期身體的快速 變化下,因而更重視自己的體型,加上社會普遍認為「瘦就是美」,由於青少女 普遍性的過度在意自己的體重和外表、認為自己太胖、有不實際的體重目標,這 些都會造成她們對自己身體的不滿意,若加上錯誤之體重控制方法,即很容易影 響青少女的生長及營養狀況,因此推廣青少女正確飲食及體型意識觀念乃刻不容 緩一事。
更年期的女性由於正處於生命週期之轉折,對營養的攝取應更加注意。更年期女 性骨質會加速的流失,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症,且依據民國1993-1996年「國民營 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更年期女性鈣質攝取有不足之現象,更年期的 女性除應攝取足夠鈣質,並應養成正確的健康飲食習慣,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飲食多樣化且營養均衡,是更年期女性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第二節 目標
一、建立具性別敏感度的健康飲食環境。
二、促進不同生命週期與群體女性的飲食健康。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建立具性別敏感度的健康飲食環境
一、制定具性別觀點之營養政策:
(一) 鼓勵以性別觀點審視之各項營養研究。
(二) 持續進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調查女性營養健康狀況。
(三) 進行不同族群之相關營養研究。
(四) 持續審視相關法令之適切性,並進行性別影響評估。
二、建構不同生命週期女性之健康飲食環境:
(一)結合教育單位建立兒童、青少女之健康飲食環境。
(二)加強違規廣告監錄,降低不實廣告對女性身心權益的損失。
(三)加強營養師之社區健康營造知能與性別分析能力,以落實駐校與衛生局(所) 營養師參與營造飲食健康社區。
(四)結合企業、機關或社區推動女性健康飲食環境營造。
三、建置社區女性參與、監督及建構健康飲食環境之機制:
(一) 結合社區女性監督安全農漁畜產品生產環境。
(二) 結合社區女性與駐校營養師共同營造學童健康飲食。
(三) 鼓勵社區女性檢舉違規食品及廣告。
四、加強飲食相關專業人員之性別教育:
(一) 建立將「性別課程」納入廚師與營養師養成與在職課程中。
目標二、促進不同生命週期與群體女性的飲食健康
一、修訂我國不同生命期飲食原則及疾病相關飲食原則:
(一) 持續審視我國不同生命期及特殊族群飲食原則之適切性,以適時修正公告。
(二) 持續審視我國疾病相關飲食原則之適切性,以適時修正公告。
(三) 擬定癌症及其他疾病防治飲食原則。
(四) 進行特殊處境女性,如孕婦、產婦、慢性病患者,健康飲食需求研究與發展 方案。
二、宣導不同生命週期女性的健康飲食:
(一) 辦理不同生命週期與群體女性的健康飲食教育課程。
(二) 提供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健康飲食的資訊。
三、宣導女性癌症或相關重要慢性病的健康飲食:
(一) 推動癌症防治飲食宣導教育。
(二) 推動相關重要慢性病飲食的宣導教育。
四、透過多元化管道增進女性健康飲食行為的改變:
(一) 透過學校、企業、機關或社區推動健康飲食宣導教育課程,以團體力量及實 際參與增進女性了解健康飲食原則與健康飲食行為的改變。
第七章 建立兩性健康正確體型意識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體型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身體外表的想法、感覺和態度,包含:身體滿意度、 實際體重與認知體重的差異、期望體重、對體重關注的程度、體重對自尊及自信 的影響、對體型的知覺經驗。
研究指出,美國女性發生不當飲食行為的機率是男性的11倍,女性比男性更傾向 於不滿意自己的體重、自覺較胖,也較重視外貌。探討原因發現女性承受較大的 社會壓力,社會傳達女性瘦才是美的觀念,因此體重在女性身上扮演了個人和社 會公眾認同的重要角色。
再者,因為社會風氣偏愛纖瘦體型,會讓體重較重者,對於自己的外表沒有信心 ,或受到批評、嘲笑,而這些經驗都容易造成對自己身體外表的不滿意,過度關 心體重和身材,有不正確的體型意識。
1993-199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則顯示,在熱量攝取方面,男 性熱量平均攝取量佔建議量之百分比為89%-115%,女性為72%-100%,其中13- 15歲及16-19歲男女性相較於其他年齡層,熱量佔建議量比例最小,13-15歲、16 -19歲女性熱量平均攝取量佔建議量之百分比僅為72%、75%,由此亦可窺見青少 女節制飲食的現況。
然若過度的節制飲食,可能反而對健康造成更多負面影響,如:造成下一餐的失 控行為,反而吃得更多;反覆節食造成體重反覆的下降與回升,每次的回升,會 變得更胖,且更不容易變瘦;造成如沮喪、沒有自信、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等 。
在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普遍性造成女性不正確的體型意識,且在節制飲食常反而 使體重增加的情況下,使女性更加期待減重的秘方,誇大的減肥食品廣告與不法 的瘦身美容廣告也因此層出不窮。為矯正社會瘦才是美的錯誤觀念,須建立兩性 正確的體型意識,使女性了解正確的體重控制方法,降低不法醫療、藥物、化粧 品及食品對女性身心健康之危害。
各項媒體違規廣告日益氾濫,又以非藥物涉及醫療效能之宣傳,影響女性健康及 消費者權益。2005年「醫療、藥物、化粧品及食品違規廣告監控計畫」結果,所 有媒體綜合刊播之違規廣告產品屬性,以食品、中藥及化粧品佔所有產品近九成 ,而其中又以食品51%為最高。在電視及網路的監控資料顯示,以宣稱減肥瘦身 違規廣告為最多,佔各該類違規則數的最多,電視佔36.57%,網路佔29.36%。
另鑑於市售壯陽、減肥及豐胸產品,屢次被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檢驗出違法添 加西藥成分,已成為偽禁藥最大宗之來源,而杜絕市面上層出不窮販售偽禁藥品 及藥物真品辨識,亦為民眾所關心用藥安全課題。?保障民眾用藥安全,衛生署 自2005年3月起,即通令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加強稽查抽驗市售壯陽及減肥廣告 之產品,並按季辦理跨區稽查專案計畫,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
綜上,衛生署除了透過多種管道加強辦理違規廣告監測、查緝不法藥物及以多面 向管道向民眾宣導外,而民眾亦亟需建立正確的觀念,對於誇大不實的違規廣告 產品,特別是在食品、中藥及化粧品的廣告中若有宣稱減肥瘦身的產品,能拒絕 購買及拒絕使用,保護消費的權益及維護健康。
第二節 目標
一、建立民眾認識正確體型意識。
二、提供女性具性別意識的控制體位方法。
三、降低不法醫療、藥物、化粧品及食品對女性正確控制健康體位之危害。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建立民眾認識正確體型意識
一、破除社會文化對女性身體的迷思:
(一) 加強大眾傳播宣導,建立健康體位意識。
(二) 推動認同健康體位的社會風氣。
二、訂定並推動我國肥胖與過瘦標準及具性別敏感度處理原則:
(一) 持續審視我國肥胖與過瘦標準及處理原則適切性,以適時修正並公告推動。
三、強化兩性正確體型與身心健康關係之教育內涵。(請教育部協助推動)
目標二、提供女性具性別意識之合宜的控制體位方法
一、推動及宣導具性別敏感度的控制體位方法相關教育:
(一) 推動健康體位宣導,建立女性對健康體位的正確知識。
(二) 推動以「均衡適量飲食」、「適當運動」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來正確控 制體重之宣導教育。
二、透過多元化管道增進女性健康體位認知與健康行為改變:
(一) 透過縣市衛生局所、企業、機關或社區推動健康體位宣導教育課程,以團體 力量增進女性健康體位認知與健康行為改變。
(二) 透過學校推動健康體位宣導教育課程,以團體力量增進青少女健康體位認知 與健康行為改變。(請教育部協助推動)
(三) 提昇女性規律運動。
目標三、降低不法醫療、藥物、化粧品及食品對女性健康體位之危害
一、強化與女性健康相關醫療、藥物、化妝品及食品廣告之監控:
(一) 鼓勵女性參與不法醫療、藥物、化粧品及食品的檢舉。
二、加強查緝與女性健康相關不法藥物及不當醫療處置行為 (含減肥藥物)。
三、提升女性識別誇大不實廣告之知能:
(一) 加強「食品不得宣稱療效」等宣導,提升婦女識別誇大不實食品廣告能力。
(二) 透過女性社群網絡,以女性民眾易懂淺顯方式進行正確用藥物及食品資訊廣 告宣導。
第八章 促進女性性健康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WHO提出性健康是一個人在性方面,生理、心理、智力與社會層面的結合,所 以性健康是一個人類對性的正面態度,除了要沒有病痛的性健康,也要增進生活 與個人關係的性健康照護。他包含了在社會以及個人的倫理範圍內,能享受並控 制自己的性行為與生育行為;不用對性行為感到到恐懼、害怕、或是覺得丟臉被 歧視,更不要被坊間錯誤的訊息誤導;以及其他心理的因素會壓抑性行為,或是 來自性暴力等不好的性經驗影響。女性的性發展與性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不 同的階段與關心的議題,年輕的少女面對的是月經的開始,對自我身體的了解; 青年女性則是對於性的滿足追求、性與懷孕、及另一半對性的態度;中年女性面 對更年期,會害怕自己不能在性方面吸引人,對於自我的再一次探索,性的需求 可能會增加或減少。此外特殊處境女性的性健康議題包括單身女性、懷孕女性、 罹病女性(癌症、中風等)、經歷手術女性(子宮切除、乳房切除等)、殘障女 性等,都亦需關注其性健康的需求。
性健康是要建立對身體的認識,對自己的性的衝動或性的整個功能有所瞭解,才 能夠掌控與尊重兩個人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多元化的了解自己的性別與他人的不 同,瞭解社會如何建構男女對性的詮釋、態度、行為規範等,以及對性病的防治 ;此外多元性別的需求亦須被關照。以下說明則將聚焦於性傳染病的討論,其他 部分將散見於其他篇章。
一、性傳染病對女性健康的威脅
性傳染病病狹義的定義是指主要經由性行為傳染的疾病,如梅毒、淋病、愛滋病 、尖型濕疣(菜花)、非淋菌性尿道炎及披衣菌感染等。
依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通報個案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通報個案中淋病約有9% 為女性,梅毒約有33%為女性;而愛滋病因近二年毒癮愛滋疫情嚴重,毒癮愛滋 及跨族群感染之發展趨勢,使一般社區的愛滋病患迅速增加,女性感染者比例也 從2002年12月女性感染者累積為257名,至2005年10月累積人數已有803人,短短 三年跳升2倍多,且女性通報個案中,毒癮佔71.5%。就各年齡層之性別比例來看 ,淋病與梅毒較無年齡別之差異,但愛滋病不但感染個案集中於20-39歲之性活 動頻繁期,女性比例也偏高。
(一)女性性傳染病初段問題
性病病源菌的特性是離開人體外即死亡,必須藉由親密的性行為傳染,因為是係 乎個人行為的疾病,因而在預防上對於性病,正本清源的防治之道就是「知」的 教育,以及「行」的落實。然而正確的性知識、性觀念及安全的性行為的資訊傳 播到個人行為的落實,其間仍有相當大的落差。此外,性觀念及兩性互動到安全 性行為的落實,亦與社會對性別價值之意涵息息相關,如何運用社會事件轉化為 教育宣導題材,建構具性別意識的的性病預防宣導政策仍有待加強。
(二)女性性傳染病次段問題
目前性病防治政策的困難包括:通報資料不完整、疾病監測作業廣度不足,如: 同性戀者、暗娼、毒品使用者等高危險族群無法全面普查;梅毒通報定義不符實 驗室之實際需求;縣巿衛生局及醫療院所檢驗品質良莠不齊;醫事人員的專業有 待加強,尤其是愛滋病感染人數在短期內激增,但是醫事人力並沒有相對成長。 此外,由於性傳染病長期被標籤化及病患隱私等問題,導致現有追蹤作業困難。
(三)女性性傳染病末段問題
就梅毒、淋病、、尖型濕疣(菜花)、非淋菌性尿道炎及披衣菌感染等性病而言, 大多採單一劑量的治療即可達到好的療效,因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為最有效的 防治之道。但是治癒後的病患如果仍然持續高危險性行為,不久又會再被感染, 因此病患教育、心理輔導建設、要求性伴侶共同診治等關鍵問題,能否在療程中 達成或在衛生教育中強調,仍有待於醫護團隊專業服務訓練的加強。
愛滋病目前仍沒有根治的方法,加上一般大眾對於愛滋病感染者的標籤化,使得 高危險行為者在要進行血液採檢時即面臨強大的壓力,確認診斷後更不願意提供 性接觸者及共同生活者相關資訊,以累積至2006年4月底存活的通報個案來看 9,745例中扣除同性戀者,男性仍佔總數之63.5%,對於女性具有相當的潛在威脅 。
目前雞尾酒療法藥物治療雖改善了愛滋病患者存活情況,然而其所面臨的壓力, 如:醫療的困境、就業的困境、求學的困境、居住的困境、經濟的困境、人際關 係的受挫以及人權問題等等仍然普遍存在,而女性愛滋病患者,更可能會受到家 庭及持續扮演照顧角色的壓力。
二、青少女的非預期懷孕
青少女非預期懷孕為全球性之公共議題。依衛生署1995年及2000年調查研究發現 ,我國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發生性行為男性由10.4%增至13.9%,女性由 6.7 %增至10.4 %,但與異性有性行為時,仍有27% 的男生與 34%的女生自述沒 有避孕。另依據內政部人口統計顯示,台灣地區15-19歲青少女生育率雖由1998 年為14 ?,年降為2004年的10 ?,但仍居亞洲之冠,顯見台灣未成年女性對自我 性健康的掌控或瞭解非常不足,意外懷孕的健康議題值得重視,相關連的性傳染 病亦需防範。
第二節 目標
一、確保女性擁有生理與心理和諧安適的性健康。
二、加強對女性性傳染病/愛滋病的預防。
三、建構對女性友善的性傳染病/愛滋病的醫療照護體制。
四、加強女性生命週期在性健康方面的性別研究。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確保女性擁有生理與心理和諧安適的性健康
一、提升女性安全性行為之自主意識:
(一) 去除社會文化對女性性健康的刻板印象。
(二) 針對不同生命歷程的女性,發展具性別意識的性健康教育。
(三) 提供具性別意識之多元族群性教育內容與教學。
二、加強性教育宣導,提升女性對於性健康之認知:
(一) 透過各式衛教宣導途徑,以喚起女性的自覺及男性的責任感。
(二) 突破既有男尊女卑的文化,倡導多元實用之安全性行為,以形成兩性平權之 社會常模。
目標二、發展不同群體適切性之性傳染病及其衛生教育資訊
一、制定性別友善的性傳染病/愛滋病傳染防治政策。
二、去除社會環境對女性性傳染病/愛滋感染者之歧視。
三、透過各種媒體形式,建置多元化之衛生教育宣導管道,提供女性認識性傳染 病/愛滋病防治相關資訊:
(一) 加強提供女性有關性健康可及與可近的資訊與服務。
四、提升女性對性傳染病/愛滋病的知能。
五、加強與民間組織合作推動性傳染病/愛滋病的防治。
六、提供對女性友善的有關性傳染病/愛滋病篩檢健康服務。
目標三、建構對女性友善的性傳染病/愛滋病的醫療照護體制
一、結合社區及民間團體資源來參與對女性性傳染病/愛滋感染者的協助及支持 行動。
二、加強女性性傳染病/愛滋感染者的自我照護能力。
三、建置對女性友善之愛滋感染者醫療照顧及諮詢服務網。
目標四、加強女性生命週期在性健康方面的性別研究
一、發展特殊處境女性的性健康議題研究:包括單身女性、罹病女性(癌症、中 風等)、經歷手術女性(子宮切除、乳房切除等)、殘障女性等。
二、進行性別健康政策(包括性教育方案)的性別分析及性別影響評估:
(一) 對既有的性別健康政策做性別影響。
(二) 對將制定的性別健康政策做性別分析。
三、發展不同生命週期性健康需求評估與方案(青春期、更年期、懷孕期、育齡 期、老年期等)。
四、進行多元性別需求之性健康研究。
第九章 促進經期健康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一、被忽視和醫療化的月經
月經週期是在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之內分泌系統調節下進行,因為下視丘容 易受到外界環境、心理或生理方面的影響,若是遇到重大壓力事件、減肥節食、 過度運動、失眠、荷爾蒙藥物使用等,都有可能會導致內分泌失調而使月經的週 期混亂。所以,經期健康促進也等同於女性全方位的健康促進。
大部分女性的經期不適都不是因為解剖結構或疾病所造成,而原發性經痛不應被 視為疾病,而是身/心/環境/社會互動下的表徵。經期不適在生物醫療論述下容易 變成荷爾蒙與症狀的疾病模式,更形塑了負面的月經與經痛經驗。月經規範、月 經是女人宿命、月經不潔等具性別偏見的月經迷思,反映月經在文化中的意義, 來經後女性面臨的是文化的肯定或是文化的否定?是能力的發揮或是能力的受限 ?女童的初經教育中,是否教導男女學童學習互相認識與尊重,是性別主流化經 期教育的重要課題。
二、更年期是中老年健康的新起點
隨著社會的高齡化,大多數女性三分之ㄧ的人生時間是在更年期之後度過,因此 建立正向的更年期態度與行為,並以此?入中老年愈顯重要。台灣35歲以上女性 ,自述曾有更年期身心症狀盛行率為18.28%,亦即大部分女性是安然度過更年 期。上述自述曾有更年期身心症狀者之治療方式,從沒有接受過荷爾蒙治療佔 51.14%、現在有接受荷爾蒙治療者佔14.32%(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 示仍有部分更年期女性隱忍更年期不適而未尋求醫療協助。女性在歷經更年期時 除了面對生理變化之外,同時也必須接受家庭、情緒及社會人際互動的調整。過 去,國內於更年期方面的研究以醫學及荷賀爾蒙治療為導向,一般醫療院並未所 缺整合乏更年期所需之健康照護,專門的諮詢管道致使女性以症狀求助於各專科 門診,而在短暫的看診時間內求診的女性往往也沒有辦法得到完善的諮詢內容, 國內的婦產科或其他與更年期門診亦多以醫藥處理症狀,忽略身心症狀主訴。
相關的門診缺少專為更年期女性設置的諮詢單位,醫療單位中即使是護理人員, 也無法在有限的護理照護中,提供更年期女性全面性的照顧;女性在投訴無門的 狀況下,身體心理無法得到支持便會產生不必要的困擾。
有鑑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之WHI(Women's Health Initiative)研究對於荷爾蒙之 預防心臟血管疾病之效果質疑態度,以及致乳癌的高風險,台灣女性減少了荷爾 蒙藥物的使用,但六成更年期婦女有使用保健食品的習慣(平均使用兩種),高 價的保健食品是否使更年期從醫療化轉為商品化?保健食品的成效與風險未知, 將成為更年期女性的另一健康隱憂。
更年期是自我保健甚至重新自我定位的一個過程,不是僅限於荷爾蒙使用、醫療 治療而已,它是必須綜合個人健康規劃、生活調養、自我成長甚至重新自我定位 的一個過程。自助團體(self-help group) 協助停經女性發聲,鼓勵並傾聽女性陳述 停經經驗,是協助女性渡過更年期障礙的一個方式,對於更年期女性的心理有正 面的影響;以自我照顧活動和自助團體為基礎,輔以疾病預防與健康促進策略的 更年期成長團體,提供更多元的資訊,可提高女性本身篩選資訊的能力,讓女性 對其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具有自我的決控權,發展停經期衛生教育新觀點。
因此,為提供更年期女性社交及支持環境,衛生署自2002年起推展更年期成長團 體計畫,初期以醫院為基礎,後朝社區型態發展,並辦理更年期成長團體工作坊 ,協助有志成立成長團體之單位如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等,輔導其運作及成立,使 成長團體能於社區發展及生根。社區更年期方案究竟是強化「醫療化」還是有「 充權」能力,都需要進行性別影響評估。對於我國目前之更年期賀爾蒙補充療法 的政策,以及社區設置諮詢電話、辦理醫護人員訓練、鼓勵更年期自助團體成立 等措施,究竟內涵如何及成效如何,以及對更年期女性與其家人,尤其是配偶而 言影響如何,都需要進行評估。
第二節 目標
一、促進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之經期健康。
二、減少的「商品化」與「醫療化」對經期健康的傷害。
三、改善不當荷爾蒙使用導致女性相關疾病的風險。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促進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之經期健康
一、具性別意識之經期健康政策:
(一)進行女性經期健康相關需求與經期健康促進行為之實證研究。
(二)進行更年期支持團體之充權與性別影響評估。
(三)發展社區經期健康照護網。
(四)加強對更年期藥物之開立規定與監督。
二、建構對女性經期友善之社會文化環境:
(一) 破除社會文化對女性月經的污名化或歧視。
(二)結合企業及民間團體,倡導建立經期與更年期社會正面形象。
三、強化社區參與經期健康促進之行動力:
(一)強化社區更年期支持團體的女性參與和自決程度,並擴展其社會參與。
(二)強化更年期成長團體與其他社區資源的連結性;並於其他團體,導入更年 期關懷精神。
(三)與企業組織形成伙伴關係,共同營造職場女性經期健康友善環境。
四、建構以女性為中心的整合性經期健康照護:
(一)整合醫院內與更年期相關之各專科醫療服務,並提供整合式更年期健康諮 詢服務。
(二)促進中西醫經期不適論述之整合。
(三)培訓社區基層醫療中西醫醫師具性別敏感度。
(四)提供具文化適切性之經期健康照護服務給多元族群女性。
(五) 鼓勵醫院設置青少女健康門診,提供與經期有關之健康促進諮詢服務。
(六) 發展適合於慢性病與重大傷病女性之更年期照護模式。
五、提升女性促進經期健康之知能:
(一)提供多元化之經期不適處理與更年期保健資訊管道。
(二)中小學課程融入具性別意識,且破除月經負面刻板印象之經期教育。
(三)培訓社區健康工作者具性別意識,強化其衛生教育指導效能。
(四)學校師資養成教育中加入具性別觀點的經期知識課程。
(五) 提供網路線上諮詢具性別意識與健康促進的經期健康相關服務及相關教材。
(六)提升女性識別與經期健康有關之保健食品廣告能力。
目標二、減少的「商品化」與「醫療化」對經期健康的傷害
一、持續評估各種與經期有關的藥物或健康食品的成效:
(一) 進行長期女性荷爾蒙使用對女性健康影響之實證醫學研究。
(二)進行保健食品對經期不適與停經症狀之成效研究。
二、加強取締與經期相關之違法藥物或食品。
三、結合社區共同營造防止「商品化」與「醫療化」對經期健康之危害。
四、改善經期健康服務體系「商品化」與「醫療化」現象。
五、增進女性覺察「商品化」與「醫療化」導致疾病的風險認知。
目標三、改善不當荷爾蒙使用導致女性相關疾病的風險
一、檢視使用女性荷爾蒙醫療行為的適切性:
(一) 進行荷爾蒙藥物(如排卵藥)導致女性荷爾蒙增加致癌的風險研究。
(二) 進行荷爾蒙藥物(如避孕藥、延經藥、更年期藥物、異黃酮素、胎盤素等)對 女性荷爾蒙變化與抑制的研究。
(三) 研擬不當女性荷爾蒙使用的監測指標。
二、增進醫療人員對使用荷爾蒙藥物的敏感度。
三、加強女性對環境荷爾蒙或生殖相關荷爾蒙導致疾病風險的認知。
第十章 維護女性生育健康權益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隨著人口變遷與生殖科技進展,生育保健的問題也跟著有所變化。近年來,「生 育保健」逐漸取代過去以「婦幼衛生」為名的業務,其範疇也由育齡女性與幼兒 擴大到與生育保健議題相關的所有男性與女性。然而無論名稱或範疇如何轉變, 維護女性生育健康權益,都是建構尊重多元之親善健康社會的基礎。
一、生產環境過度醫療化
我國孕產婦保健工作發展甚早,不論是產前、生產或產後均相當完整,尤其是全 民健康保險自1995年實施起,提供孕婦十次產前檢查,降低孕婦經濟障礙,使懷 孕女性及胎兒之健康更有保障。自1971年至2006年近三十多年來,我國的孕產婦 死亡率由十萬分之39.7降至7.3,新生兒死亡率由千分之6.72降至2.7,嬰兒死亡率 由千分之16.56降至4.6,已大幅減少到先進國家的水準。
然而,近年來我國的剖腹產率在國際上名列前矛,自1996年的30.6%,至2006年 時仍高達33.2%(WHO建議能接受的剖腹產率為10-15%)此外,國內醫院自然生 產過程中的灌腸、剃毛、靜脈注射、非間歇性使用胎心音監視器等非必要的醫療 措施,導致生產醫療化與生產品質不佳。
由於我國的母乳哺育率(54.17%)仍遠低於挪威、瑞典、丹麥的98%,日本的 70-75%、或是英、美、義大利等的59-63%,因此提倡母乳哺餵是現今重要的工 作項目。但是,現行母嬰親善醫院與母乳哺育政策並未將產後婦女的身心健康需 求納入考量,女性主體性在強調母乳哺餵之際是獲得關注亦或遭致箝制,是應深 入瞭解的。綜觀上述現象,顯見我國孕產婦的照護品質仍有待提升,亟須藉由孕 產婦社區照護網絡的建構,由懷孕開始到產後照護,針對不同目標群體提供適切 的充權(empowerment),提升婦女生育健康與自我保健的知能與自主性,營造 兩性參與的親善生產及母乳哺育環境,以維護國內婦女的生育健康權益。
二、外籍配偶生育保健需要關注
近年來外籍及大陸配偶與國人婚配之人數日益增加:以2005年全國141,140結婚 對數,其中與外籍或大陸配偶結婚的有28,427對(佔20.14%)。而其所生的子女 數已超過總出生數的10%(依據國民健康局出生通報資料顯示:2002年為12.7% ,92年為13.5%,2004年為13.2%,2005年為15.3%)。由於語言障礙、文化差 異,及家庭經濟弱勢、社會支持網絡薄弱等因素,在生育健康及教養子女等方面 ,更需要針對外籍配偶家庭與文化的特殊性提供適切的服務與協助,展現尊重多 元的精神。
三、健全生育科技發展
晚婚晚育、工作壓力與環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不孕夫妻人數的增加。生殖科技技 術的發展,表面上是解決不孕家庭的生育需求,卻也可能更強化父權社會物化女 性為生殖工具以及血親子女的迷思。人工生殖科技發展反應了多少女性自主,值 得商榷,如果不孕治療是女性為鞏固婚姻等社會壓力下所做的決定,並不代表女 性擁有自由選擇。此外,媒體與醫學會是否過度宣揚生殖科技的神奇,而忽略了 人工生殖過程中荷爾蒙藥物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影響,醫療體系是否友善體察女 性的診療情緒,清楚告知藥物風險、成功率,多餘胚胎如何處置,胚胎配置選擇 、儲存、銷毀或捐贈等可能衍生生命價值、倫理道德、法律規範、社會秩序等的 相關衝擊,應及早籌思因應之道,並建構監測系統,以保障婦女的福祉。
四、生育權益與女性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人口大會均提出:對將要進行人工流產的婦女提供醫療照 顧與準備是必要的。我國1997年人工流產發生率的調查資料為千分之23.5,較全 世界的千分之35略低,但因全世界的資料係以15-44歲婦女為分母,而我國的調 查對象限於20以上的有偶育齡婦女,未納入未婚與未成年族群,故該數據明顯低 估。施行人工流產的女性會因家庭生命週期(已婚已育、已婚未育、未婚、青少 女、中年婦女)和族群因素(山地鄉、原住民、跨國婚姻),而各有不同需求。 現階段針對跨國婚姻移民女性的避孕補助政策是否隱含種族歧視、忽略其身體自 主權與生育自主權,亦應檢討。為使避孕資訊與安全人工流產服務的可及性與可 近性能達健康公平目標,未來應針對不同處境與不同族群的女性提供充分、正確 且易懂的資訊,以落實「知情選擇」,同時提供符合婦女需求的配套服務,正確 有效的預防非意願受孕,以降低人工流產的發生等,都是維護婦女生育健康權益 必須優先思考的議題。
第二節 目標
一、充權女性生育相關健康議題與自我保健。
二、建構兩性參與之生育支持環境。
三、健全生殖科技發展與應用,並建構監測系統。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充權女性生育相關健康議題與自我保健
一、結合民間資源,健全生育保健諮詢服務網絡,提供女性生育相關問題的諮詢 。
二、提供具文化適切性之生育保健知能。
三、增長女性對生育決策之自主能力。
目標二、建構兩性參與之生育支持環境
一、強化男性參與懷孕與生產之角色。
二、提供以產婦為中心的友善及多元化生產服務:
(一) 落實產前、產後檢查,提供女性友善、安全的生產環境。
(二) 設置「生育風險基金」,減少生產過度醫療化問題。
三、建構以社區力量為基礎之孕產婦健康照護及母乳哺育之支持模式:
(一) 建構母乳哺育社區支持網絡,培訓志工團體及成立支持團體,以協助並支持 社區哺乳媽媽提供相關資訊。
(二) 建構友善職場哺乳環境,發展不同工作型態女性的適切性方案。
四、教育醫事人員具性別觀點的服務與諮詢能力:
(一) 培訓母乳哺育種子講師、諮詢人員。
(二) 對醫療人員、民眾、志工施予母乳哺育繼續教育,並強調男性參與的重要性 。
五、提昇生育家庭成員對於生產之知能。
六、加強生育健康及母乳哺育的研究調查及評估。
目標三、健全生殖科技發展與應用,並建構監測系統
一、加強民眾對生殖科技的認知:
(一) 消弭不孕與人工流產的性別偏見與社會歧視。
(二) 國民教育納入生育健康的課程。
二、發展符合性別平等與正義之生殖科技:
(一) 加強人工生殖醫事人員之性別平等及性別敏感度教育訓練。
(二) 進行人工生殖機構評核及管理,建構具性別敏感度的監測體系。
三、提供不孕家庭友善的支持環境:
(一) 提供不孕家庭多元且充分之不孕諮詢與資訊。
(二) 提供領養相關資訊及協助。
(三) 協助成立不孕家庭支持網絡。
第十一章 促進女性照顧者的身心健康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依據主計處在民國2000年普查顯示:有長期照顧需求的老人與家人同住率約79﹪ ,約有31萬6千名。其他需要長期照顧尚有身心功能障礙者約10萬人,慢性精神 病人約7萬5千人,總計約有60萬名家庭照顧者在家中照顧失能家人。
一、照顧工作女性化問題
在我國傳統的父權制度下,照顧工作一直被視為是「愛的勞動」,所以女性就被 認為是最適合的照顧者,這種以性別為基礎的照顧勞務分工造成照顧工作女性化 的現象;從年輕照顧小孩、中年照顧失能父母/公婆、到了老年照顧失能配偶甚 至是協助照顧孫子女,女性終其一生都擔負著這種無酬的家庭照顧工作。相關研 究發現女性佔家庭照顧者平均比例約70.8%。在有酬的照顧者中,2007年全國執 業護理人員有11萬8千多人,其中女性佔99%以上。照顧工作女性化結果,讓女 性付出相當的代價,如經濟的依賴、老年的貧窮及社會孤立,使女性落入社會中 較為不利的處境,也突顯了社會刻板的性別角色分工觀念有待突破。
二、無酬女性照顧者問題
目前國內有關長期照顧的社會福利制度正在起步階段,而現今社會核心家庭的生 活型態比傳統家庭的支持系統薄弱,使得女性照顧者在漫長又沈重的家庭照顧工 作中,常感到相當的負荷和壓力。尤其現代的女性照顧者壓力來源多樣化,除了 照顧老人外,尚有育嬰、照顧幼兒(尤其遲緩兒、雙多胞胎等)、身心障礙者等責 任。許多研究調查發現,家庭照顧的壓力及負荷會影響照顧者的生理(抱怨沒時 間休息、感覺疲憊,睡眠不足等)、心理(缺乏自尊、感到孤獨、焦慮、憂鬱、 沮喪、挫折、常有被綁住感覺、溝通困難、生氣等)、社會(家庭經濟負擔加重 ,社交生活減少,扮演多重角色常使自己喘不過氣來等)等層面。有研究發現家 庭照顧者中有87%罹患慢性精神衰弱,且家庭照顧者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導致 約有20%的照顧者遭受憂鬱症之苦,若需要照顧的對象是失智症患者,則高達40 %的人患有憂鬱症,其死亡率也比非照顧者高出60%。顯見女性照顧者之身心健 康需求長期被忽視。為此,期盼透過建構國內多元且完善的健康與社會服務網絡 ,提供女性照顧者所需要的各種正式支持系統,以減輕女性照顧者的壓力負荷。
三、有酬女性照顧者問題
在有酬的照顧者中,護理人員為醫療體系中照護病患的第一線人員,佔全國醫事 人員之5成,96年全國執業護理人員有11萬8千多人,其中女性護理人員佔比例 99%以上。
護理工作內容不但廣泛複雜、工作時間不定,同時還需面對各種情境做決策,然 而護理人員位階低、責任重,加上職場中易遭受性別歧視與騷擾的傷害,以及面 臨醫療感染、糾紛、醫病與醫護的衝突、醫院評鑑與在職進修等所衍生的工作壓 力,導致護理人員產生負面的身心症狀、身心疲潰、工作滿意度降低及高離職率 (約3成)。此外,護理人員在個人家庭中亦扮演無酬的照顧者角色,多重壓力缺支 持管道,因此應該建立專業護理人員親善的職業環境。
鑑於國內長期照顧體系正處於發展階段,同時我國人口老化,照顧服務需求增加 ,我國爰自東南亞國家引進外籍監護工;目前我國本籍看護工計有9,473人,而 在台家庭外籍看護工人數總計153,013人。但外籍監護工因語言、信仰、文化及 生活習慣不同,在工作及生活會有適應不良而衍生相關問題,或因照顧工作性質 及作息特殊,缺乏醫療或心理輔導資訊,累積思鄉情緒形成壓力,基於人道考量 應強化外籍女性看護工輔導網絡,維護身心健康安全。
第二節 目標
一、改變照顧工作女性化觀念,倡導性別平等的社會分工。
二、建構具性別敏感度的健康與社會服務網絡,以改善照護者的身心健康。
三、建立專業護理人員親善的職業環境。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改變照顧工作女性化觀念,倡導性別平等的社會分工。
一、落實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及社會教育。
二、加強性別平權觀念之多元宣導,消弭性別刻板印象,促進女性自我發展的權 利機會。
三、落實男性共同參與照顧工作。
目標二、建構具性別敏感度的健康與社會服務網絡,以改善照護者的身心健康。
一、整合保健醫療與社會照顧各類的服務與資源,確保服務提供的效率與效益。
二、提供女性照顧者具性別敏感度的身心健康服務:
(一) 落實社區健康生活營造,提供女性照顧者之心理諮商與協助。
(二) 提供衛生教育與資訊傳播,幫助女性照顧者提升自我心理健康照護知能。
(三) 加強對女性照顧者身心健康支持方案。
(四) 加強居家護理主動評估女性照顧者身心健康需求,並給予適當的協助與資源 轉介。
(五) 加強醫院推動出院準備服務,協助個案及女性家庭照顧者有效串聯非正式支 持系統與正式支持系統。
三、健全健康照護體系:
(一) 培育具性別敏感度的各類長期照顧專業人力和照顧服務員。
(二) 發展多元長期照護服務,居家式及社區式服務,包括:
1. 加強推動居家及社區復健服務,促進或維持失能個案的身體功能,以減輕女性 照顧者之負荷。
2. 加強居家護理深入社區及家戶,提升女性照顧者照顧技巧的知能。
3. 推動符合女性照顧者需求之喘息服務方案。
(三) 發展健全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組織:
1. 建置單一需求的受理窗口,以增加個案及女性照顧者需求申請的可近性。
2. 建置區域性或鄉鎮層級之服務據點,協助個案及女性照顧者獲得妥適的服務。
3. 強化照顧管理機制:配置專業且具能力之照顧管理者,以進行需求評估,核定 資格並擬訂照顧計畫,期能協助個案及女性照顧者獲得符合個別需求之服務。
四、強化女性看(監)護工輔導網絡,維護身心健康安全:
(一) 充權女性看(監)護工相關健康議題與自我保健。
(二) 結合民間資源,健全女性看(監)護工諮詢服務網絡,提供相關問題的諮詢。
(三) 提供具文化適切性之身心保健知能。
目標三、建立專業護理人員親善的職業環境。
一、落實勞動相關法令,營造友善安全的執業環境。
二、訂定合理之護病比,合理分配工作量,避免職業耗損。
三、提供充分軟硬體資源,減輕護理人員執業壓力。
四、強化醫療院所工作者性別平等教育,共同參與建構友善與性別不歧視的醫療 環境。
第十二章 維護女性的職場健康權益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傳統上女性在家庭裡擔負照顧家庭及從事家庭勞務的工作,惟隨著經濟發展,教 育普及化,女性進入職埸工作的情形日趨普遍,依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婦女勞動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已由1979年之39.23﹪,提升至2005年之 48.12﹪,顯示職場女性對經濟成長之貢獻,更凸顯此一族群的健康議題值得重 視。
已知人的一天當中約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工作場所中渡過,職場可說是推動健康生 活型態的最佳場所之一。為了使職場員工免於職業傷病的威脅,幫助員工達到最 適當的健康狀態,衛生署近年來積極推動職場健康促進工作。自92年度開辦「強 化職場健康促進計畫」三年計畫,截至2005年度共補助39家職場辦理健康促進活 動,以提升員工健康、創造優質健康的辦公環境。
就2005年「強化職場健康促進計畫」之辦理情形而言,多家職場傾向於辦理「健 康體能」、「壓力調適」或「菸害防制」等議題,僅3家職場辦理有關「女性保 健」之議題,且議題內容侷限於女性疾病篩檢方面(例如婦癌防治活動、職場女 性三合一篩檢等)。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職場男女員工組成之比例有關,此30家 職場中,有20家為製造業,且近70%之職場屬於工業部門,場內員工以男性居多 ,故於調查健康促進活動的需求時,以男性員工為主的議題易被凸顯採納,而女 性員工的需求不易被看見。因此,有關職場女性的健康需求有待深入瞭解與重視 。
依據國民健康局2004年度委託財團法人奇美醫院辦理之「無塵室之特殊危害健康 評估」,發現在調整婚姻、年齡、工作區域、尿液pH值、喝水次數及上廁所次 數之因素後,無塵室工作的女性員工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高於男性;另勞委會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於2003年辦理之「女性作業員工健康危害調查-醫護人員」 ,發現護理人員因工作原因而導致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使其無法從事護理工作 的經驗佔32.2%,而其長時間站立造成的下肢靜脈曲張,以及67.6%護理人員曾 發生過針扎的問題均值得關切。由此可知,未來對於不同業別的職場女性健康問 題及發展介入措施,有待更多探討,以作為實務面提供健康服務之依據。
另為掌握國內勞工職業傷病狀況,衛生署於1995年6月開辦「職業相關傷病通報 系統」,利用公共衛生監視體系對職業相關傷病資料作有系統的蒐集,透過各地 醫療機構醫師的協助,由其門診病患從事職業與罹患傷病間的相關性,一發現疑 似職業傷病個案即進行網路通報,通報項目包括下列13種:重金屬中毒、氣體或 蒸氣危害、異常氣壓疾病、農藥中毒、皮膚病、外傷、塵肺症、聽力損傷、腕隧 道症候群、針扎事故、肌肉骨骼傷害、職災死亡、其他。自系統開辦至2005年12 月31日,接獲通報疑似職業傷病個案數共15,916例,其中女性僅佔3144例。而依 據2005年度最新通報結果顯示,通報案例最多的前5名項目依序為:疑似職業性 針扎、疑似職業性腕隧道症候群、疑似職業性異常氣壓疾病、疑似職業性肌肉骨 骼傷害、疑似職業性外傷,其中性別的差異,以及女性所佔的比例,均有待更進 一步資料收集與分析,以利未來發展介入措施,減少職場女性勞工罹患職業傷病 比例。
另勞研所根據勞保局2004年職業傷病給付資料分析女性職業死亡、殘廢與傷病情 形。93年女性傷病共14,634人次申請,最主要原因上下班公路交通事故(佔37%) 、跌倒(14%)、被夾被捲(13%);殘廢共956人次,其中51%為被夾被捲,26%為上 下班公路交通事故、4%為跌倒;死亡共121人,其中上下班公路交通事故佔71% ,非上下班公路交通事故11%。依職業傷病、殘廢及死亡工時校正發生率分析高 危險行業及族群分析結果,女性職業安全最需注意交通事故、被夾被捲及跌倒, 營造業還要注意墜落滾落。高危險行業為製造業、營造業、住宿餐飲業、公共行 政,及批發零售業。
基於國內產業型態均不斷地進行變遷,勞委會持續重視女性勞工的職業健康及職 業危害,各項勞健保資料庫分析、全國受僱者安全衛生現況調查、血中鉛通報監 視系統、噪音作業勞工聽力監視系統、原住民勞健保資料分析等,都特將女性資 料進行分析,並與男性勞工或全國資料比較,以了解女性勞工職業健康問題,並 提出相關問題之解決對策。
但是環境荷爾蒙與職場環境中有機溶劑暴露並未被納入監測,而環境荷爾蒙是物 理環境中影響女性健康最重大的因素,不單會對受暴露女性本身造成影響,亦會 導致孕育下一代時的病變。電子產業發達的台灣,生產線作業員多為女性,而有 機溶劑被廣泛地使用在產業的生產和裝配過程,在有機物質暴露之下,易發生神 經與精神系統的病變,包括在行為區域的異常和損傷、明顯地心情轉換、敏感性 、焦慮、疲勞、憂鬱、有缺陷的神經控制、個性的轉變和精神病的發展。這些污 染物質的監測建議應納入。而男性的職業暴露,也是導致女性懷孕時流產的原因 之一,但因研究很少追蹤配偶的職業暴露,而低估環境污染對女性健康的影響。
此外,全球化變遷下造成的經濟結構改變,大幅提高女性的受僱率,但並未減少 女性在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女性因受僱的職業類型與工作型態,反致使女性陷 入歧視的工作、論件計酬、工作速度快和單調的生產線工作,以及電子產業中有 機溶劑的暴露,造成女性在生理與心理壓力上的主訴遠遠嚴重於男性。而女性在 工作場所遭遇的健康危害又因為勞動時間不夠長而容易被低估和忽略。此外,性 別平等與經濟結構是緊密關聯的,女性在教育上所獲得的經濟與社會報酬遠高於 男性,男性與女性於家庭內部之資源交換過程,被認為會危害到營養、生育決策 制定、以及健康。
勞工罹患職業傷病後,可能傷害不同的器官或組織,因此經常需要各醫學專科提 供後續診療服務,政府應妥善運用各地區醫療機構之資源,建立各區職業傷病中 心,並要求各中心皆可提供全國勞工一致性的診療、個案管理、復健、復工評估 及工作場所調查訪視等五項服務項目,期能就近照顧職災勞工及提供更優質之診 療服務。另應建立全職職業傷病通報體系,以提供職業傷病中心後勤支援協助, 並統合我國職業病之資訊,積極開發建立有效的職業病診斷處置及監控體系,使 政府掌握職業傷病狀況。
維護職場女性健康最基本的工作應是建構友善、不歧視的職場環境,因此,落實 兩性工作平等法為首要之急。此一部分應事涉整體的女性勞動政策,將於女性勞 動政策中討論,本篇將著重於職場女性的健康議題。
第二節 目標
一、建構職場友善不歧視的環境,促進職場女性健康。
二、降低職場女性罹患職業傷病。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建構職場友善不歧視的環境,促進職場女性健康(健康飲食、健康體能 及心理健康)
一、營造健康的職場環境(政策、環境) :
(一) 落實具性別意識的職場員工照顧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二) 鼓勵事業單位設置女性員工健康促進設施,納入職場自我健康促進評鑑 指標之一。
二、增進雇主及員工對職場健康促進支持(社區參與):
(一) 鼓勵職場辦理各類促進女性健康的相關活動。
(二) 鼓勵職場辦理女性健康促進議題。
三、增進職場婦女對健康促進的認識(個人技能):
(一) 提供職場婦女身心健康相關資訊。
(二) 加強各級學校提供職業傷病認知及職場性騷擾的防治教育。
目標二、降低職場婦女罹患職業傷病
一、建構性別敏感的職場安全健康之工作環境(政策、環境) :
(一) 辦理以女性為主之減少職業傷病之健康促進相關研究。
(二) 重新檢視職業傷病通報系統並進行職業傷病資料性別分析。
(三) 防止婦女勞工職場災害之發生。
(四) 重新檢視職業傷害審查認定機制。
二、建構女性無害化安全職場環境:
(一) 建立環境用藥製造業至服務業之職場環境無害化,以保障女性勞工之健康。
(二) 加強女性勞工教育宣導以降低毒化物風險。
(三) 對「物質」之毒理特性以及「運作」行為予以規範。
三、研修新型態危害預防之法規及建構國家級職業衛生制度:
(一) 依產業型態轉變、調查研究結果與國際趨勢,研修新型態危害預防之相 關法規或指引。
(二) 規劃建立職業衛生危害預防及監視計畫制度,掌握全國勞工職業衛生暴 露狀況。
(三) 掌握醫療機構之女性醫護人員針扎危害狀況。
四、提供可近性及具性別敏感度的職業傷病服務(健康服務):
(一) 發展區域化職業衛生保健服務網,提昇職場婦女職業傷病診療之便利性 。
(二) 培訓廠醫、廠護具備預防婦女職業傷病及具性別敏感度之知能。
(三) 提升事業單位設置醫療衛生單位之護理人員職業衛生服務品質與水準。
五、持續進行以女性為主的行業或高危險行業進行調查研究:
(一) 全面性長期性基礎資料建立與分析,以掌握女性勞工職業安全健康基本 資訊及需求,剖析相關問題。
(二) 持續進行女性為主的行業或女性高危險行業健康調查研究。
(三) 將研究結果製作成危害預防手冊等宣導資訊。
六、增進職場婦女預防職業傷病知能(個人技能):
(一) 辦理職業傷病預防宣導,提供職場婦女預防職業傷病知能。
(二) 辦理女性議題研究成果之訓練、宣導或研討會,使職場女性勞工能認知 危害並自我保護。
第十三章 降低重要慢性疾病對女性健康的威脅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隨著國人飲食習慣、生活型態的改變,缺乏運動、肥胖、不良健康行為等因素導 致重要慢性疾病如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均高居台灣十 大死因之列,過去慢性病防治也以上列為重要的工作項目,並未對女性特殊之慢 性病進行防制。事實上,女性重大慢性病除了十大死因之外,影響女性生活品質 甚鉅的尚有骨質疏鬆症、尿失禁、靜脈曲張等好發於女性的疾病,其防治亦應列 為女性保健之重點工作。
一、女性重要慢性疾病初段預防問題
肥胖、吸菸、不運動、過量飲酒與咖啡等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造成慢性疾病的主 要危險因子。國內中年婦女肥胖率為21.4%,老年肥胖率仍有21.7%,而男性肥 胖率則自中年的25.8%下降至老年的12.9%,顯示女性存有更大的慢性病威脅。 女性吸菸率雖然只有5.4%,但家庭與職場二手菸暴露率高達33.5%與25.5%。因 此二手菸害對女性慢性病的健康威脅應更加關注。此外,血壓、血糖、血膽固醇 及三酸甘油酯是監測慢性病的重要指標,女性的高血壓和高血糖盛行率從中年到 老年有倍增的趨勢(29.4%→57.1%,10.6%→22.8%),高三酸甘油酯盛行率由 16.9%上升至28.0%,高血膽固醇由19.3﹪增加至24.8﹪。在性別差異方面,男性 的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膽固醇率並未如女性有隨年齡明顯增加的趨勢;除了中年 男性的高血壓率高於中年女性外,其餘指標皆是女性高於男性。
以女性好發率高的糖尿病為例,高危險群者若不執行飲食、運動、體重控制之健 康促進,一年中有13-16%(7人中有1人)將轉變為糖尿病者。又,三成以上的 老年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是男性的6-8倍,而骨質疏鬆又是造成老人跌倒死亡 的主要原因。骨質疏鬆的發生與年輕時期的生活習慣有密切關係,鈣質攝取不足 、缺少運動、日曬不足、抽菸、酗酒、飲用過量的咖啡、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都是 影響骨質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以增進慢性病高危險群健康促進,並及早於年輕時 期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為當前女性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業務。
有關造成重要慢性疾病之危險因子與風險,尚無以中老年婦女為對象之完整調查 資料,未來需從事具性別意識之流行病學研究,建立資料庫,以為擬定婦女政策 之參考。在重要慢性疾病整體衛教宣導方面,較少顧及性別差異與弱勢族群的特 殊需求,而衛教成效也因缺乏性別影響評估機制,未來教育宣導策略皆應加入性 別觀點。
二、中老年女性重要慢性疾病次段預防問題
疾病篩檢服務,可以早期發現、早期預防與治療。健保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 非常低,中年民眾僅11.4%,老年為35.9%。為提高女性接受疾病篩檢服務的方便 性,未來宜針對不同生命週期與族群女性,整合各項篩檢措施為整合性預防保健 服務,除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篩檢項目外,亦應結合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篩檢等 女性特殊健檢項目。
三、中老年女性重要慢性疾病三段預防問題
罹患慢性疾病後,提升自我疾病照護管理,以避免合併症的發生與確保生活品質 是慢性病照護的重點。慢性病患者會因性別、族群而有不同的照護需求,女性平 均餘命較長,顯示老年女性的慢性病照護需求大。但過去的慢性病照護政策並未 針對女性發展具有性別敏感度的防治計畫。以糖尿病為例,國內老年女性糖尿病 死亡率較男性高(男性334.0,女性404.4),糖尿病照護網的性別影響為何,是 未來政策應思考的方向。
在提升慢性病人就醫之可近性時,亟須考量醫療文化可近性對女性慢性患者的意 涵。以尿失禁為例,35歲以上女性有尿失禁比率為23.9%,55歲以上則高達三成 。雖然,尿失禁的發生不會造成嚴重之後遺症或死亡,但難以啟口、不會主動尋 求醫療協助,導致影響生活、工作及社交甚鉅。慢性病共同照護網以提供全人照 護及整合慢性病照護資源為目標,輔導和整合醫療機構提升慢性疾病照護品質之 際,亟需納入性別主流化思維及性別影響評估。
第二節 目標
一、建立健康生活型態,降低女性重要慢性疾病之罹患率。
二、提升女性重要慢性疾病篩檢率,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三、提昇女性重要慢性疾病之照護品質。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建立健康生活型態,降低女性重要慢性疾病之罹患率
一、建立具性別意識之慢性病流行病學資料(政策):
(一)進行不同生命週期女性慢性病流行病學研究調查。
(二)制定不同生命週期女性慢性病防治計畫。
(三)建立篩檢資料庫。
二、提升女性對慢性病防治之知能(環境、個人技能):
(一)依據女性特性及需求提供具文化適切性、可及性的慢性病防治與篩檢宣導教 育。
(二)建構具性別敏感度之慢性病防治網。
(三)發展以女性需求為中心之多元衛教教材。
(四)對既有衛教模式進行成效分析與性別影響評估。
目標二、提升女性重要慢性疾病篩檢率,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一、推動具性別友善之整合性預防保健服務(健康服務):
(一)整合社區資源(正式與非正式團體或相關機構),提供對女性友善、可近性 之篩檢服務(健康服務)。
(二)減少特殊族群(包括低收入、低教育、原住民、新移民人口、族群、老人) 健康服務的地理、識字、性別等障礙因子(健康服務)。
(三)鼓勵社區女性參與預防保健服務品質的改善(社區行動)。
二、建立對女性友善之異常個案之轉介就醫及追蹤管理制度(政策、健康服務) 。
三、提升女性對慢性病篩檢的健康意識。
目標三、提昇女性重要慢性疾病之照護品質
一、建構具性別敏感度慢性病共同照護網(環境、政策):
(一)訂定女性相關慢性病診療指引及照護準則(健康服務)。
(二)建立具性別意識之慢性病防治照護網。
(三)整合現有女性個別疾病之照護模式(如糖尿病、冠心病等)
(四)結合社區資源,建立女性社區慢性病防治網絡。
(五)提供具性別友善且多元化之慢性病防治照護資源。
二、強化女性病友及志工團體之功能(社區參與):
(一)強化慢性病友支持團體,發展「情緒支持、集體認同、照護知能之學習、健 康行為之重塑、相關權益的爭取」等五大功能,促進病友接受疾病及執行自我照 護能力。
(二)輔導成立女性慢性病病友及家屬團體,建置支持網絡。
(三)培訓各縣市女性慢性病病友輔導員。
三、提昇慢性病之照護品質(健康服務):
(一)醫事人員慢性病之整合訓練與繼續教育,包括具性別意識之課程。
(二)設置多元管道以提升女性慢性病諮詢服務之可近性。
(三)結合各專科及醫療衛生機構或團體,提供慢性病整合照護。
(四)辦理慢性病個案管理。
四、增進女性自我健康照護之能力:
(一)建立多元化資訊管道。
(二)增進對慢性病資源使用之知識。
(三)提升慢性病之自我照顧能力,學習與疾病共處。
(四)增進對多重慢性病的了解、多重藥物相互影響的諮詢服務。
(五)結合社區資源,提昇女性對慢性病照護之認知。
(六)鼓勵並發展適合女性慢性症病患者之體能增進方案。
第十四章 降低癌症對女性健康的威脅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根據衛生署死因統計相關資料顯示,自1982年起,癌症即躍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 。2006年癌症死亡人數共計37889人,占所有死亡原因的28.1%,其中男性24428 人,女性13570人,其粗死亡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211.0及120.7,男性的粗死亡 率約為女性的1.8倍。過去二十年間,女性主要癌症死因(肺、肝、結直腸、乳 房、胃、子宮頸),子宮頸癌明顯下降,2006年從癌症死因排名第五位退居第六 位,而以乳癌的上升幅度最高。女性主要癌症發生率(乳房、結直腸、肝、肺、 子宮頸),增加幅度則以肝癌最高,乳癌次之。
一、女性癌症初段預防問題
癌症的成因除了遺傳因素之外,癌症與生活習慣(如吸菸、嚼檳榔、高脂肪飲食 及肥胖)、藥物(如雌性荷爾蒙)使用、病毒(如B、C型肝炎、人類乳突病毒 )感染、環境及職業致癌物暴露也有關。
吸菸與肺癌、口腔癌、子宮頸癌等癌症有關,94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及95年 「吸菸行為調查」顯示,台灣地區成年女性嚼食檳榔率為0.95﹪(男性15.9%) 成年女性吸菸率4.1﹪(男性39.6%),我國成年女性吸菸率與嚼食檳榔率遠低於 男性,其致癌原因仍須探討。另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肥胖與癌症有關,如乳癌、結 直腸癌、食道癌、子宮內膜癌、腎臟癌等,另,飲食中蔬菜水果攝食不足可能與 口腔癌、食道癌、胃癌及結直腸癌等有關,而脂肪攝取過多則與乳癌、結直腸癌 的發生有相關性。依據衛生署1993至199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女 性肥胖人口(超過標準體重20%)比率為16.9%(男性13.6%),半數以上蔬菜 水果的攝取均未達到建議量,且肉類、脂肪攝取過多。有關女性菸害防制與營養 問題另於專章說明。
台灣高肝癌發生率及死亡率與B型及C型肝炎感染有關,80﹪的肝癌發生是因B型 肝炎所致。為防止B型肝炎感染,政府自1984年開始實施B型肝炎預防注射,已 將國小一年級的帶原率降至1.7﹪,但成人之B型肝炎帶原率仍有15-20﹪。目前 對於帶原者之治療和肝癌早期篩檢及其後續之治療,成效皆不理想,同時花費也 相當大,故要短期內降低其死亡率,實有困難。
另外,人類乳突病毒目前疫苗發展以16、18型別為主,但國內一般女性52、58等 型別亦常見,因其主要傳染途徑為性行為,因此,未來應注意各國人類乳突病毒 預防疫苗對男女性施打的政策及進行性別影響評估,以作為未來我國制定疫苗施 打政策之依據,且疫苗的施打不應造成對安全性行為與性傳染疾病防治的忽視。
二、女性癌症次段預防問題
子宮頸癌、乳癌及結直腸癌是可以經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高的癌症。國 外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篩檢約可降低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50 歲以上女性每2-3年乳房攝影篩檢約可降低24%死亡率,每年或每二年一次糞便 潛血檢查大約可降低33%至15%的死亡率。
有關上開各類癌症篩檢之對象及篩檢間隔,各國目前採行不同標準。在子宮頸癌 篩檢部分,美國防癌協會(ACS)建議,女性開始有性行為三年內,應開始每年 接受抹片檢查,30歲以上女性,如連續三年抹片正常者,改為二至三年一次,如 合併HPV及抹片檢查,HPV陰性且抹片正常者,改為每三年一次。國際癌症研究 組織(IARC)則建議25歲以上女性,每三至五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即可有效降 低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在乳癌篩檢部分,美國防癌協會(ACS)建議,40歲以上女性應每年一次接受乳 房攝影檢查及專科醫師觸診,20至39歲女性每三年接受一次專科醫師觸診。惟歐 洲國家研究建議為50歲以上女性每二至三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可以降低35%乳 癌死亡率,但認為40-49歲篩檢效果仍存爭議。目前國內全面提供50至69歲女性 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2年內曾接受乳房攝影篩檢率達7.8%。
在結直腸癌篩檢部分,美國防癌協會(ACS)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年應作一次 糞便潛血檢查(FOBT)、或每五年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五年一次鋇劑灌腸攝 影、或者每十年作一次大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結直腸癌。
台灣地區30至69歲女性3年內曾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率達56%,其成效已反映在 發生率及死亡率的下降,子宮頸侵襲癌標準化發生率由1996年28.0/105下降至92 年的16.2/105,標準化死亡率由1992年7.3/105下降至2006年5.6/105,但仍有近 25%的30歲以上女性未曾接受過抹片檢查,調查發現女性不願接受抹片檢查原因 主要是醫療環境不親善、不隱密、沒有整合的服務等。另,乳癌及結直腸癌之篩 檢服務正發展中,篩檢網絡仍未健全,相關醫事人力包括乳房攝影之判讀醫師、 技術師和大腸直腸鏡檢查的內科消化系專科醫師不足,相關篩檢品質監測制度亦 待逐步建立。
三、女性癌症末段預防問題
依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999至2003年),國人女性癌症五年存活率為62.7﹪,男 性為39.0﹪,此差異可能部分來自於篩檢,或是男女好發癌症部位不同。國人女 性五年存活率62.7﹪相較美國SEER公布的女性存活率64.8%略低,其可能原因為 國人乳癌與大腸直腸癌診斷時早期個案偏低所致。
由於目前健保局對於癌症醫療之給付除乳癌採論質給付外,其餘癌症係採論量計 酬,且給付與審查制度未能與實證醫學臨床診療準則相符合,因此無法有效稽核 提供癌症醫療照護機構之診療品質。加上以往之醫院評鑑,多針對整體醫療之結 構、過程與硬體設備評核,在此制度環境下,不但無法促使癌症診療醫院重視品 質,反導致醫院不斷地擴充硬體、追求服務量增加,使得國內癌症診療醫院品質 參差不齊。因此,未來首要工作應為課責醫院對於提升癌症診療品質之義務,由 衛生署建立癌症診療品質認證系統,並將認證結果納入醫院評鑑及醫學中心六大 任務指標評量項目,以確保醫院落實癌症診療品質提升及提供性別友善之醫療環 境。有關性別友善之醫療環境另於建構性別主流化的健康體系專章說明。
第二節 目標
一、制定性別主流化之癌症防治政策。
二、提升女性對癌症防治的知能。
三、提供對女性友善的癌症醫療照護體系。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制定性別主流化之癌症防治政策
一、進行各類癌症防治政策的性別影響評估。
二、進行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研究,作為制定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防治政策之依據:
(一) 進行我國男女人類乳突病毒之流行病學研究。
(二) 進行不同性別對人類乳突病毒檢驗及疫苗施打的風險評估。
(三) 蒐集各國對男女人類乳突病毒預防疫苗施打政策及發展,並進行我國施打疫 苗之成本效益分析及性別影響評估,以作為未來我國制定疫苗施打政策之依據。
三、建立我國本土女性癌症篩檢之公共衛生及醫學實證,制定對不同年齡具醫學 實證之篩檢政策:
(一) 建立40-49女性乳癌篩檢模式之醫學實證。
(二) 推廣具成本效益之癌症篩檢,包括30歲以上女性每三年至少一次子宮頸抹片 檢查、50-69歲女性每二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50-69歲成人(女性)每二年一次 糞便潛血檢查等癌症篩檢。
(三) 建立篩檢資料庫,監測及評估篩檢成效,並適時檢討政策。
(四) 建立具性別差異之醫學實證癌症診療共識。
另,國人乳癌發生高峰年齡較歐美約早十年,對於國人高發生率的40-49歲女性 乳癌,國外研究乳房攝影對此年齡女性的效果不若50歲以上女性的效果,因此是 否應併其他篩檢工具以提高敏感度,其篩檢模式、頻率及成本效益等,亟待建立 本土實證資料。
目標二、提升女性對癌症防治的知能
一、提供女性可近性、可及性之癌症防治資訊。
二、辦理具社會性別之衛教宣導,提升民眾對癌症防治的認知。
三、與企業及民間團體建立癌症防治的伙伴關係,共同推動女性癌症防治工作。
目標三、提供對女性友善的癌症醫療照護體系
一、提供以女性需求為中心的篩檢服務:
(一) 依據女性特性及需求提供個別化女性癌症防治與篩檢宣導教育。
(二) 增加子宮頸抹片篩檢與乳癌篩檢女性醫事人員之比例。
(三) 促使醫院建立院內整合機制如門診主動提示系統,主動提醒來院女性接受篩 檢服務。
(四) 強化衛生局所及醫療院所提升醫護人員具性別友善的概念。
二、建立有效之篩檢陽性個案轉介追蹤體系:
(一) 提升篩檢後續確診醫院的量與質,經由給付誘因及對醫院診療評核機制,促 使醫院建立陽性個案主動追蹤服務機制,另輔以公共衛生護士追蹤意願低落的個 案。
(二) 探究癌症篩檢陽性個案拒絕後續診治之心理、經濟及社會建構性別等因素, 發展提升後續診治率之策略。
三、建立性別敏感度篩檢品質監測制度,提昇篩檢品質:
(一) 減少女性接受篩檢之阻礙因素,養成定期篩檢習慣。
(二) 評估篩檢人力之需求及供給,並據以訂定篩檢人力培訓計畫。
(三) 建立篩檢機構包括子宮頸細胞病理診斷單位及乳房攝影醫院等之認證及品質 監測制度。
四、建立癌症醫療照護評估系統,促使癌症診療醫院提昇品質:
(一) 逐年發展子宮頸癌、乳癌、結直腸癌、肝癌、肺癌等主要癌症之醫療照護品 質測量指標,經由實地訪查和醫院申報之品質指標資料,分析比較各醫院癌症照 護過程及結果。
(二) 建立前項評估指標長期監測系統,並回饋前項收集之各醫院品質、病人層面 及安全性指標資料予各參與評估之癌症診療醫院,並藉由評鑑和健保合約,促其 建立持續循環改進照護品質之機制。
(三) 輔導癌症防治醫院建立「癌症診療資料」,內容涵括診斷、期別、治療計畫 及過程、預後因子、首次治療及追蹤等資料,作為改善內部醫療品質之依據。
五、賦權女性癌患參與治療決策。
六、扶持具性別敏感度之癌症相關支持團體,提供病人及家屬相關支持與幫助。
七、落實醫院癌症診療管理,提供具性別敏感度之癌症醫療服務。
第十五章 消弭暴力對女性身心的威脅
第一節 現況分析和問題
性別暴力包含制度、文化、環境與肢體等對女性的歧視與傷害,本章將特別針對 家庭暴力、性侵害及性騷擾對女性身心健康的影響。雖然我國在1996年通過性侵 害犯罪防治法,1998年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2005年通過性騷擾防治法,提升了 社會對此議題的關注,但在預防與協助受暴女性的身心健康工作上仍需加強。
依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全世界有25%至50%的女性都曾受到與其關 係密切者的身體虐待。另根據美、日、英等國官方公布之統計數字,平均每6秒 到20秒,就有一個女人遭到丈夫毆打。以我國2006年各類人身安全案件的統計顯 示暴力犯罪案件12876件及家庭暴力案件63274件,其中女性被害人佔7-8成以上 ,性侵害及性騷擾案件女性被害人更高達9成以上。
一、家庭暴力對女性的影響
根據內政部統計,各縣市家暴中心受理家暴通報件數從2003年的41,044件,逐年 成長,至2006年已急遽增加到66,635件,其中女性被害人有50,472人(佔通報被 害人79.77%),遠高於男性被害人數11,763人(佔通報比率18.59%),而在通報 相對人(施暴者)方面,男性相對人則有48,474人,佔84.43%,亦遠高於女性 7,395人(佔12.88%)。
對於存在家庭及親密關係成員間,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家庭暴力行為,因事 件多發生在家庭內部,故其危害性和嚴重性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最後在未能 獲得即時有效的遏制下,往往日趨惡化,嚴重摧殘著女性的身心健康。
二、性侵害對女性的影響
性侵害一直是傷害女性甚鉅的社會暴力案件,不僅讓女性受制於強暴犯的暴力行 為傷害與威脅,且傳統社會文化對「好女人」的期待,也導致女性不敢聲張與求 助的困境。即使依據內政部家庭暴力防治委員會統計,平均每月發生性侵害案件 從2003年的260件上升至2007年的305件,成長12.9%,雖每年均有若干幅度成長 ,但依據國外統計資料顯示,官方統計資料約只佔實際發生案件的十分之一,台 灣的通報數據顯有低報之虞。此外,若進一步分析2007年1至6月性侵害犯罪事件 通報案件數,則可發現晚上7點到12點遭性侵害的比例最高,發生的場所則以住 宅佔最多,被害人年齡以12至18歲的女性為最多,佔45.58%,成年女性恐有低通 報之虞,突顯女性不僅易在公共環境成為陌生人侵犯對象,在熟悉的家中更易受 到親友暴力攻擊。
三、性騷擾對女性的影響
依據內政部調查資料顯示,各地方政府皆於2006年皆已依法成立性騷擾防治委員 會,設置人力、編列預算處理性騷擾防治相關業務,截至2006年12月底止,各相 關機關(單位)受理性騷擾申訴案件計有163件,其中調查成立的有84件,女性 被害人有78人,佔93%。以上統計顯示性騷擾被害人女性居多,此外,依據行政 院勞工委員勞動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7月止,受僱者申訴雇主未克盡性 騷擾防治責任評議案件共計143件;故不論在職場、學校或其他公共場所,應特 別強化女性本身性騷擾防治意識,及民眾尊重他人觀念。
有鑒於性別暴力對受害女性,通常造成深遠的傷害,除了比男性顯著感受到被羞 辱、恐懼、困惑、困窘、無助、無力、自我憤怒、自責內疚等心理衝擊外,許多 文獻均顯示,家庭暴力與女性自殺、憂鬱有顯著關係,受性侵害女性則在生理上 容易出現飲食睡眠失常、性病傳染、受孕及下體大量出血等症狀,重創受害人身 心。為維護女性人身安全,我國女性人身安全議題在婦女團體結合女性立法委員 的極力推動下,幾項對女性人身安全有重大影響的法案均已紛紛誕生,惟尚需改 變社會觀念,消除性別歧視,以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
第二節 目標
一、去除暴力為男性氣慨之迷思,倡導人身尊重與性別平權。
二、建立對受害女性性別敏感的通報及服務系統。
三、健全加害人處遇計畫及被害人身心照護體系。
第三節 策略與行動
目標一、去除暴力為男性氣概之迷思,倡導人身尊重與性別平權
一、去除社會上以男性為主體之性別迷思,提倡男性參與終止對女性一切暴力行 為:
(一) 將性別暴力迷思與身體自主權觀念,融入各階段教育課程綱要,包括學校教 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
二、防暴社區化,整合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家暴性侵害防治中心、外籍配偶服務 中心、原住民服務中心等,使其成為性別暴力防治之第一線窗口。
三、加強兩性對負向情緒處理知能,不以肢體或言語暴力對待他人,並提升兩性 對性別暴力之察覺能力:
(一) 加強男性性別平等教育與反暴力意識與行動。
(二) 提升女性身體自主權意識與拒絕性別暴力的知能。
目標二、建立對受害女性性別敏感的通報系統
一、落實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防治法及兩性工作平等法與性別平等教育法 中的通報或申訴管道。
二、建立對受害女性友善之健康服務系統:
(一) 醫療院所應定期舉辦性騷擾防治之教育訓練,並強化醫事人員性別概念,避 免醫病關係複製性別歧視或藉權勢為性騷擾。
(二) 降低原住民、新移民、身心障礙者及同性戀等弱勢族群就醫障礙,並提升受 暴女性生理醫療及心理輔導之就醫可近性及環境隱密性。
(三) 加強落實醫事人員對於受暴者標準服務流程,提供具性別敏感度之醫療服務 、相關諮詢及轉介服務。
(四) 強化各醫療網絡人員對性別暴力案件之辨識能力及通報。
(五) 加強維護被害人隱私,避免不當診療或洩漏足以辨識被害人資訊,造成二度 傷害。
(六) 加強對於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被害人無故拒絕診療或開立驗傷診斷書的稽核。
三、結合社區多元化資源,強化原有社會支持系統,發展契合女性需求之友善支 持系統,以支持女性受害人。
四、加強女性受害人之事件處理知能。
目標三、健全加害人處遇計畫及被害人身心照護體系
一、掌握本土實務發展之相關統計數據及質性資料,建構融入台灣文化、經驗之 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處遇模式:
(一) 強化性別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實證基礎,發展再犯評估工具,依加害人類型 及再犯危險性予以適切處遇,有效預防再犯。
(二) 加強性別暴力受害人處遇模式的研究,發展具成效之介入方案。
二、建置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為地方正式組織,並提升其位階及編制為專 責人力。
三、整合社區庇護、安置、就業、就醫與法律服務資源,以提供被害人身心照護 。
四、加強女性對性別暴力創傷後之諮商輔導與法律服務資源的使用。
五、提供具性別敏感度之被害人身心照護體系:
(一) 相關醫療人員應適時增權被害人,引進各項資源協助
(二) 強化被害人緊急就醫、心理輔導之作業程序及就醫隱密性,避免二次傷害。
(三) 提升處遇人員執行加害人處遇及被害人身心治療之專業知能及性別意識。
(四) 健全社區處遇機構之人力,強化加害人處遇執行及被害人輔導追蹤。
結語篇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享受最高而能獲致之健康標準,為每個人的基本權力之ㄧ,不 因種族、宗教、政治信仰、經濟或社會情境各異而分軒輊;然諸多的社會文化因 素,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行為與生物等因素,造成我國性別健康 不平等現象之產生。因此,積極地制定一部切合我國女性需要之「婦女健康政策 」,以改善我國現存之健康不平等狀況乃必要且刻不容緩之工作。
聯合國所提出的性別主流化婦女健康政策架構為:釐清觀念、改善健康服務中存 在的性別偏差、將性別平等問題納入健康研究之主流、將性別分析與性別平等納 入健康服務與照護體系主流、跨部門整合的性別平等與健康。透過本政策,從增 進大眾對於性別議題之認知,以及對健康上之性別差異與性別不平等的瞭解,到 透過具性別敏感度的健康研究、性別差異統計、健康服務檢討與改善、相關資源 配套、人員培訓及媒體宣導等策略及行動,將性別主流化及性別敏感度融入衛生 健康相關決策機制,以揭示政府保障女性健康權益之決心。
此婦女健康政策在整合政府跨部門、婦女團體及專家學者之合作,透過女性充權 ,使女性能充分參與,共同建置切合女性的健康需求、兩性平等參與及共治共決 理念的健康環境。